灣區綱要只有大方向 港可自決如何落實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已出爐,政府過去積極參與草擬,中央都有採納相關意見。

【星島日報報道】(星島日報報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已出爐,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表示,政府過去積極參與草擬《綱要》,中央有採納相關意見,而《綱要》只勾劃出方向,本港可以自行決定「做不做、怎樣做、做得多快」。他強調,政府會繼續與中央有關部委商討「港人港稅」。 聶德權昨在電台節目說,粵港澳三地和國家發改委均積極參與草擬《綱要》,而中央亦採納了特區政府的意見,故不同意香港在《綱要》下是「被規劃」。他指《綱要》只勾畫出國家戰略的重大發展方向,強調香港可以自主決定是否落實或如何落實《綱要》內容:「做不做、怎樣做、做得多快,我們自己本身去決定,所以不可能它寫了下來,就一定要做。」 他續說,香港一直是講求競爭和國際化的城市,從香港自身利益看,參與大灣區發展不會「只講融合,不講競爭」,長遠希望可以透過參與大灣區發展,令香港經濟更多元化,以及給予港人於香港以外生活的多一個選擇,從而改善市民生活。 《綱要》列出六個基本原則之一,就是於「一國兩制」的框架下推進大灣區發展,他重申,「『一國兩制』是大灣區的優勢,因為它最開放、經濟能量高、國際聯繫強……所以如果要保留粵港澳大灣區的競爭力和潛力,你當然要保留『一國兩制』的特色去發展。」 對於《綱要》提出於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聶德權認為,香港的強項在於大學的科研實力,卻沒有條件把研發概念轉化和生產。他相信,在大灣區發展下,本港可透過深圳、廣州等擁有較完善產業體系、強大科研實力及龐大市場的內地城市,將研發概念轉化和生產,「所以將兩者結合,就能形成整個創科的一條(產業)鏈。」他形容,此正好是各地優勢互補、創造共贏的具體例子。 內地稅率較香港高,港人正爭取「港人港稅」,即在內地發展、居住等的港人以本港稅率向內地納稅。聶德權指大灣區發展強調創新,不會立即就建議「封後門」,中央亦清楚港人對稅務問題的關注,「如果大灣區要成為一個盡量便利(港人)生活、就業和就學等方面的空間,繳稅的問題肯定是一個關注,這是清楚的,中央有關部門亦知悉。」 不過,他提醒,稅務屬國家政策,港人亦要設身處地思考安排是否合適:「如果我們在內地生活工作,又享受內地福利,在交稅問題上,你要用香港的稅(率),你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又怎麼辦呢?」他補充,現時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等個別地區,已透過財政補貼方式實施「港人港稅」以吸引人才,重申政府會繼續與中央有關部委商討如何處理稅務問題,目標是消除稅務問題作為吸引港人到大灣區開拓發展空間的阻礙。 聶德權表示,按內地稅制規定,每年在內地居住滿一百八十三日就須就全球收入繳稅,內地早前已將豁免計算內地以外收入的期限由五年延長至六年,即如港人在六年內曾離開內地連續超過三十日,就可重新計算豁免期,有關政策已回應港人關注,至於有可空間放寬一百八十三天的計算方法,政府會繼續商討。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