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珍貴的香港鳳仙

香港鳳仙Impatiens hongkongensis Grey-Wilson(2018年11月6日 馬鞍山)
香港鳳仙Impatiens hongkongensis Grey-Wilson(2018年11月6日 馬鞍山)

全球約有一千種鳳仙花科(Balsaminaceae)鳳仙花屬(Impatiens)植物,中國內地有270多種,香港則有5種。鳳仙花的拉丁屬名Impatiens意為「無耐心的」,指其成熟果實(蒴果)一觸即裂,彈射噴灑出種子,故又名「急性子」,某些種類的英文俗名中有「touch-me-not」(別碰我)的字眼,也源於此。值得注意的是,對外力敏感的含羞草科植物含羞草(Mimosa pudica)英文俗名為「sensitive plant」(感應草),有時亦稱「touch-me-not」,但指的是其葉的運動功能,即羽片和小葉觸之則閉合而下垂,含義並不相同。

在香港普遍栽培觀賞的鳳仙花主要包括原產於印度的鳳仙(Impatiens balsamina)、原產於非洲的非洲鳳仙(I. walleriana)和原產於巴布亞新畿內亞的新畿內亞鳳仙I. linearifoliaI. hawkeri)。鳳仙的乾燥成熟種子即《中國藥典》(1963~2015年)和香港《中醫藥條例》(1999年)收載的法定中藥「急性子」,有小毒,具有破血、軟堅、消積等功效,用於癥瘕痞塊、經閉、噎膈。香港原生的鳳仙只有兩種。一是華鳳仙(I. chinensis),這是個廣布種,產於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區;在香港的郊野頗為常見。全草在嶺南民間也可藥用,有清熱解毒、活血散瘀、消腫拔膿等功效,用於肺結核、咽喉腫痛、瘡癰腫毒等。另一種是香港鳳仙,分布則僅僅局限於香港大帽山、馬鞍山和大埔以及深圳梧桐山,其種群個體少,「罕見乃為貴」,而且花大美麗,觀賞價值極高,其科學身份得到確定有賴植物學家敏銳的學術洞察力。

在1970年代,邱園(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的植物學家格雷─威爾遜(C. Grey-Wilson)(1944~)開展了中國產鳳仙花標本的常規整理工作。在一疊雲南出產的蒙自鳳仙(I. mengtzeana)蠟葉標本中,一份來自香港的標本引起了他的注意。此標本於1927年採自香港新界(大埔),其花雖已破損,但顯然不是蒙自鳳仙。其後,又有兩份採於1973年的香港鳳仙標本被送到邱園。格雷─威爾遜仔細研究了這三份標本,認為是一個新種。於是,他特地邀請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Kadoorie Farm and Botanic Garden)的白理桃(G. Barretto)(1916-2007)女士提供該植物的照片以及有關生態環境和物候的資料,經進一步確認後,格雷─威爾遜最終將此新種命名為「Impatiens hongkongensis」 ,並在1979年的《邱園通報》(Kew Bulletin)內發表,香港鳳仙的科學身份從此塵埃落定。格雷─威爾遜著述頗豐,對鳳仙花科植物也有深入的研究,他在1980年出版了《非洲的鳳仙》(Impatiens of Africa),並在1985年出版的《錫蘭(斯里蘭卡)植物志修訂手冊》(A Revised Handbook to the Flora of Ceylon)中負責撰寫鳳仙花科的章節。

香港鳳仙的英文俗名是「Hong Kong balsam」。這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無毛;葉互生,呈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頂端漸尖,邊緣具淺圓齒;總花梗單生於上部葉腋,斜上,具4~7花;花大,下垂,淡黃色,喉部膨大,具紅色或淡紅紫色斑點,下面的萼片基部收縮形成內彎的距。深秋時節,在香港郊野的溪流河邊或山谷瀑布旁的潮濕處便有機會觀賞到盛放中的香港鳳仙,「頭翅尾足俱翹然如鳳狀」,花形獨特,清新雋秀,姿態優雅,與其生境之中的石上清泉恰好融為一體,賞心悅目。值得欣慰的是,2003年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出版了《香港稀有及珍貴植物》,甄選100種香港原生植物,香港鳳仙位列其中,受香港法例保護。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教學科研部高級講師郭平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