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座垃圾焚化爐環評出爐 採密封式防臭味 避建海底排水口

【on.cc東網專訊】現時接收都市固體廢物的新界西及新界東北堆填區,將於2026年飽和。政府正研究綜合廢物管理設施第二期(I·PARK2),相關環評今日(12日)出爐,預計建築期計為約54個月,預計今年第三季提交審批。環評建議需要透過排水口將海水化淡廠的鹽水和海水冷卻系統(如採用)的海水冷卻水排放入海,擬議的排水口將位於生態和漁業價值較低的人工海堤,以避免因建造海底排水口而造成海洋生境及捕魚區的直接損失及間接環境影響。環保署指預計在實施建議的緩解措施後,有關的工程項目的施工和運作不會造成不可接受的剩餘環境影響。

計劃選址位於屯門稔灣的曾咀中部煤灰湖和西部煤灰湖。擬議I·PARK2的轉廢為能焚燒發電設施位於曾咀中部煤灰湖,而擬議的海水排水口和相關管道鋪設工作則位於西部煤灰湖,而工程項目亦需改動煤灰湖北面和西面的現有人工海堤,以建造碼頭設施和海水排水口。

I·PARK2原先初步設定處理量約為每日4,000公噸都市固體廢物,並預計於2030年代初落成,但環保署表示與專家團隊經深入研究後,可在善用土地和採用最先進技術的情況下,令I·PARK2的處理量增加最多50%至每日6,000公噸;建築期則約可由原本預計的約72個月,縮減至54個月。

環評指出,在營運階段I∙PARK2潛在空氣質素影響主要來自焚燒過程的煙囪排放和臭味,包括污水處理設施、廢物接收大堂、廢物存放區和廢物進料系統等設施需採用密封式設計,透過將空氣抽入垃圾池維持負壓。焚燒設施的設計可妥善控制燃燒氣體的溫度、停留時間、供氣和氣體湍流,確保有效分解廢氣中的臭味物質。

在水質方面,項目的海堤改動和碼頭設施的建造工程可能會對海岸水域的水質造成影響,建議採用非浚挖式地層處理方法,即深層水泥拌合法。深層水泥拌合法可以在不涉及挖掘、疏浚、支撐或脫水的情況下對沉積物進行原位固化,從而減少廢物與水體接觸,進行深層水泥拌合前在工程範圍鋪設沙墊層,預計該作業中釋放的微粒和水泥漿會是微不足道。

在陸地生態方面,預計項目對野生動物的直接影響輕微,但均建議採用良好施工方法和緩解措施,如寧靜施工方法、使用寧靜設備、控制建築工地徑流、建築塵埃控制措施/空氣污染控制措施、照明和眩光控制措施等,以緩解潛在的干擾。

在漁業方面,項目的評估範圍內已識別的漁業敏感受體包括后海灣的蠔排養殖活動、北大嶼山具商業價值漁業資源的重要產卵區域,以及沙洲和龍鼓洲海岸公園的人工魚礁,預計工程項目造成的捕魚區域損失屬輕微,但會建議就擬議的海事工程採取緩解措施,如非浚挖式地層處理方法(即深層水泥拌合法)及設置防淤泥屏障,以減低對水質的潛在影響,從而減低對漁業資源的影響。預計擬議海事工程導致懸浮固體上升和沉積物增加等而造成的間接水質變化對漁業資源的影響屬輕微。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