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 = 暴力?醫生: 絕大部份無攻擊性

近日發生了數宗倫常慘案,當中,部份疑兇疑患上精神問題。事件引起廣泛關注,亦令大眾再次關注精神病患與嚴重暴力行為的關係,亦質疑政府對精神病患者的支援是否足夠。今次8杯水訪問了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棨諾,作為前公立醫院精神科醫生,在他角度,公立醫院的人力資源是否足夠?治療過程中,又有甚麼限制?

舊症病人覆診時間短 醫生未能掌握病情 

麥醫生指出,受資源所限,醫生平均每小時需面見10至20位病人不等。除了新症病人能有30至45分鐘見診時間外,舊症病人的覆診時間平均只有5分鐘。稍為穩定和輕症的病人,覆診排期亦長達四個月,甚至半年才可見一次醫生。

「病人往往有很多說話和感受想分享,但因時間所限,未必有空間可讓他們傾訴。」麥醫生感嘆。覆診時間只有寥寥數分鐘,醫生只能問他們基本的生理情況,如「食訓屙」、情緒好壞等,未能真正照顧病人的情緒。若病人想要得到更長的診症時間,就需要被轉介到臨床心理學家。但面見公立醫院的臨床心理學家也需排期,等候期長達一年至年半。

治療精神和情緒問題遠比想像複雜,「精神和情緒疾病並非單靠幾個問題就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也不是只靠一兩粒藥,就能改善病情。」麥醫生坦言。面見時間過短、覆診排期過長影響治療準繩度,繼而影響病人的康復進度。假若病人對藥物有不良反應或身體不適等,往往要等到覆診那天才能通知醫生。某程度上,這能解釋為何很多病人看了多年精神科,都還未能康復。

可增設醫療行政職位 令人手更好分配 

想要解決以上的問題,麥醫生指增加人手當然好,但每年投身精神科的醫護人員有限,難以短時間內大幅增加人手。除此之外,麥醫生亦認為,醫管局的行政管理上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很多高級醫生、管理級部門主管或顧問醫生都極具經驗,但由於他們要兼顧醫院的行政事務,變相能分配於診症上的時間遠比資歷較淺的醫生少。麥醫生建議,可考慮增設專職處理醫療行政的職位,這可讓資深醫生照顧更多病人、負責複雜的病症或指導後輩。「高級醫生要兼顧醫院行政、會議、與其他部門溝通等。但很多時,其實他們也不一定適合做行政,可能是所謂的人力資源錯配,經驗放了在錯的地方,我想這就是一路以來很多資深醫生的掙扎。」麥醫生說。

精神病人多沒有攻擊性 

回顧近期的社會慘劇,麥醫生認為都是極端的情況。「如果病人真的有妄想性精神問題,他們最初的反應都是恐懼。如果他是妄想被害,那他第一反應通常不是反擊,而是想要逃走。當他們被逼到牆角,才會絕地反擊。但這延伸到一個點,就是當他的病情去到『逼到牆角』時,可想言之,已經拖延得十分嚴重。」麥醫生解釋。病情被拖延的原因有幾個,如一般精神分裂和被害妄想症的病人較難發現自己有病,若由他人指出其症狀,卻會令他們感覺被外界標籤,繼而否認。更甚,很多精神病患及其家人都未有誠實交代病情,醫生會誤以為病人的病情變好,難以及早治療。

關於精神病患與嚴重暴力行為的關係,最近不少討論反映出市民害怕精神病人。麥醫生則指,「暴力行為和情緒病,不一定有關係。我相信有暴力行為而精神正常的人是遠多於有暴力行為亦有精神病的人。」他指出,絕大部份的精神病人,就算自言自語、行為古怪,其實也沒有攻擊性。因此不要特地注視他,當他是一般人就可以了。越是注意他或者在旁竊竊私語,反而會令他感到不自在。這些行為只會令他確信妄想是事實,更容易病發。

最後,麥醫生認為,要消除誤解大眾對精神病的誤解,首要任務是教育。「精神病和身體一般的毛病沒有分別。往往可能是他們的想法或行為比較古怪,令大眾對他們產生了一些看法。但若因為這些慘案,而對精神病人的誤會加深,這是很不幸的結果。而政府是有責任去教育大眾,讓精神病人不被標籤。」麥醫生補充,無論是對精神病人的支援,還是加深大眾對精神病或心理病患者的認知,現階段仍有很大改善空間。政府應推動更多關於精神病的教育,讓大眾不再因了解不足而產生誤解。

密切留意8杯水 Meditorial 動向!立即CLS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