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豆,我返嚟食飯》溝通重拾父子情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不少家庭中的爸爸被視為一家之主,形象較媽媽嚴肅,但亦因此較少與仔女溝通,隨着年紀漸長或會形成隔膜。Elsie早前同劇團「排場好戲」藝術總監李健文傾過,他見身邊不少父子關係疏離,決定編導新劇《老豆,我返嚟食飯!》,講述朱氏一家因父親患上腦退化症再次聚首,回憶父親坐牢前後的往事,逐步解開父親與子女的心結。舞台更設「台中台」,讓觀眾走入象徵男主角內心世界的特別舞台,鼓勵大家從不同角度思考父子關係。 Elsie兩年前欣賞過排場好戲的《老豆,我今年三十歲》話劇,以父子關係為故事主軸,故一看到劇團下月公演,劇名近似的《老豆,我返嚟食飯!》,就立刻找上藝術總監李健文(Simon)了解一下,他說今次繼續探討父子相處之道,但故事背景及角色有所不同。 擔任導演及編劇的他表示,故事圍繞居於大磡村的朱家,爸爸本是點心師傅,一天突然因搶警槍入獄,對犯案原因卻三緘其口。他出獄後失業,更毆打妻子,最終離婚,與子女關係疏離,長子及二女相繼搬走,只剩下幼女在身邊。「演出開場便講述爸爸患上腦退化症,三兄妹遂決定帶他往大磡村一日遊,商量如何照顧他之餘,亦想勾起他的記憶,從而發現自己其實不懂與父親相處。」 故事以父子無話可說,逐漸不再溝通作背景,長子朱一華更對缺乏溝通習以為常。原來這些情節全取材自Simon自己及身邊朋友的真實經歷:「我留意到子女年紀愈大,與父親愈缺乏溝通。小時候父親與子女玩耍,但子女升上中學後便不再分享心底話。多數女兒仍與父母有傾有講,但兒子與父親之間則較少溝通。」 「兒子長大成人便開始想掌控自己的人生,如搬走或建立家庭,不願再被父親干預。中國人或香港人又習慣避免衝突,寧可不溝通當作解決問題。」Simon表示,他當年亦是自英國留學回港,發現爸爸患有精神病,才察覺需要多花時間與他相處。 如契機沒有出現,隔膜或許永不會消失。他認為,很多問題不是無法解決,只是我們沒有動力解決,「可能覺得沒空處理,甚至認為把爸爸送入老人院就解決一切。所以希望這部戲觸發大家思考,我們有沒有意識到父子之間需要溝通?意識到有問題,才會找出解決方法。」 為使觀眾進一步了解朱氏父子的心結,Simon透露,舞台特別採用「台中台」設計,觀眾須離開座位,走入隱藏舞台。「劇情講述朱一華記起某天獨留在家的回憶,繼而邀請觀眾進入隱藏在布景後方的舞台,重溫兩父子的回憶,開心如一起踢足球,亦有目擊父親打媽媽等不快經歷。」 他向Elsie表示,踏上舞台的行動,象徵觀眾與主角一樣,鼓起勇氣跨越心理障礙,回顧忽略長久以來的問題及感受,「朱一華當日亦記起,當年父親曾把自己困在房間,隱晦地交代出他其實曾患上情緒病。」至於故事最大的謎團,父親當年搶警槍的原因,亦會由他親自解開。 不過,Simon指故事並不戲劇化,只側寫朱家的生活片段,中間穿插回憶及往事。「激烈衝突與真正生活始終有距離,生活化片段更觸動人心。」好像朱一華嘗試解決父子關係,但二人並沒變得無所不談,「他只是終於懂得與年老爸爸相處,明白老人家說話較冗長,要改變二人關係,並非要求爸爸多說話,而是自己學習耐心聆聽,這亦是一種成長。」 他亦深信,修補父子關係沒有公式可循,故除了朱氏一家,劇本特地加入了其他家庭的相處情況。「溝通和關係千變萬化,沒一種方式放諸四海皆準。所以朱家在大磡村一日遊時,亦會走訪擔擔麵店、公園、砵仔糕攤檔等場景,從而遇上不同家庭,觀眾可聽到他們分享自己的相處方式。有的家庭可能真的不需說話,有的可能是爸爸為見女兒一面,特地去參加她開辦的太極班。」 Elsie知道,位於新蒲崗與鑽石山之間的大磡村曾是寮屋區,現已清拆以進行港鐵沙田至中環線工程。故除了旁觀朱家修補父子關係,觀眾亦會隨劇情一起遊覽大磡村,認識本地歷史。聽Simon講,村落當年不少居民姓朱,亦是今次主角一家姓氏來由。「找資料時發現,原來那里的明渠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曾是一條溪,不少居民洗衣服。舊時娛樂不多,居民更會在河邊唱山歌,今次劇本亦會重現這個場面。」 Elsie提提大家,「排場好戲」的《老豆,我返嚟食飯!》將於五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假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黑盒劇場公演。門票將於下周三,四月二十日開始在城市售票網(www.urbtix.hk)發售。演出亦設演後座談會,鼓勵觀眾分享對演出及與父親相處的看法,詳情可瀏覽https://www.facebook.com/EpictudioTheatre/。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