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應湘倡大橋人工島 建購物城滿足內地客

■合和主席胡應湘認為,大灣區規劃最重要是打破框框條條。

【星島日報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合和主席胡應湘是當年首位到內地投資基建的港商,與幾名商界巨頭投資廣州中國大酒店,打破勞動局的員工分派制度,這種勇於改革創新、突破界限的做事方式,同樣可應用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胡應湘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大灣區規劃最重要是打破框框條條,他提到港珠澳大橋開通後令東涌「塞爆」,認為可在香港口岸人工島興建購物城,滿足內地客購買需要,毋須湧入市區擾民,又提出容許香港的士直達珠海和澳門。 現年八十二歲的胡應湘,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已進入內地投資建設項目,創造了多個「第一」,包括籌建改革開放後內地第一家合資酒店、投資內地第一條合資高速公路、首人提出港珠澳大橋構想等。一九七九年,胡應湘與李嘉誠、郭得勝、李兆基等人商談在廣州建酒店,「我說我們在香港都算有點地位,對國家發展要表示支持」。胡應湘指,當時內地經歷文革等多場政治運動,非常落後窮困,認為發展酒店可幫助發展旅遊業,賺取外匯,亦可令內地認識市場經濟。 不過,當時內地百廢待興,單是游說內地部門願意打破規限、破舊立新,已花了不少唇舌,其中一個大障礙就是勞動局的分派制度。 胡應湘說,發展旅遊業本是大商機,但在計畫經濟之下,旅客住處是由旅遊局分派,酒店員工則由勞動局招聘再委派,這種「做就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的心態,令他與內地溝通「極度辛苦」。胡應湘當時問廣東省長劉田夫,中國女排快要奪世界冠軍,球員由誰挑選?對方說是由教練挑選,胡即反問:「為何我的企業無權選擇我的員工?」當時中央給予廣東省八字真言:「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結果幾星期後就可自行挑選員工。 本身是土木工程師的胡應湘,之後決定興建廣深高速公路時,當時他被問到:「連單車都買不起,還搞甚麼高速公路」,但他認為公路不止是私家車使用,而是貨車,「世界上哪個經濟發達的國家,沒有高速公路?有高速公路的國家,哪一個不發達?」 回顧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胡應湘直言,打破勞動局分派制度,讓每個人都可發揮潛能,是改革開放的最大成功,而展望將來,大灣區規劃對香港發展至為重要,最關鍵是要秉持改革開放精神,勇於打破體制壁壘,落實體制創新。他以近月開通的港珠澳大橋為例,指政府花近千億建橋卻沒充分利用,例如私家車要申請禁區紙,過程費時,批評政府態度官僚,「各地製造大量框框條條、限制,令每日只得三千多輛車行駛」,又指駕車至澳門或珠海口岸泊車,需提早預約的做法荒謬,「根本無必要管制,這是官僚………幾乎是計畫經濟的翻版。」 提到大橋通車後,大批內地客湧到東涌購物消費,影響居民生活,胡應湘認為問題不大,建議善用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的用地,興建購物城予內地客購物,「這是大商機,好多人來港是想買『正野』,不要假奶粉、『A貨』」,興建購物城正好滿足內地人需要,亦可減輕東涌市區負擔。他又提出,容許香港的士直達澳門及珠海口岸邊,然後載客回程,認為政府需摒棄官僚心態,放寬開車限制。 胡應湘說,大灣區可與其他灣區爭一日之長短,香港應利用金融、醫療、教育等自身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形容「香港唔參加大灣區,自己老襯」,直言若香港「自以為是」,「其實好多範疇的競爭力都不是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對手。」

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