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界敢創追夢 談香港發展前景

接待處展出的初代356A,是香港史上首輛由捷成集團引入及擁有的保時捷。

【星島日報報道】中學文憑試在下月中放榜,相信不少應屆考生,都會對前景感到迷惘,即使能順利入讀大學的學生,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讀對科目?將來會否「入錯行」等,近日由團結香港基金協製,在翡翠台播出的節目《敢創.香港》,每集訪問多位學者或業內人士,就香港在科技發明、社會創新和藝術創作三方面的情況,相信可為有意入行的年輕人作參考。Elsie知道,近日節目已播到藝術創作部分,今晚播出的主題是「香港藝術與出路」,相信是很多有意投身藝術工作的年輕人,所關心的話題。 Elsie日前就跟節目嘉賓之一,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署理館長、藝術系副教授(禮任)姚進莊傾過,談到藝術工作在香港的前景,他認為大氣候方面是好的,社會大眾對修讀藝術的學生,接受程度也較高。「相對九十年代,真的很多人不知道讀藝術是甚麼一回事,但現時整體社會對藝術、文化的興趣提升,加上每年也有國際級的藝術展在港舉行,例如Art Basel(巴塞爾藝術展),博物館也愈來愈多,不少家長又會帶子女行博物館,反映現時香港對藝術文化有需求。」 雖然姚教授認為現時香港的氣候,有利於藝術工作者,不論對研究藝術文化或者是藝術家都是好事 ,但年輕人要在藝術界找到適合的工作,難度仍然存在,始終也要看機遇。「愈努力,愈容易get lucky(遇上好運),機會也會多些。」 現時只有三十八歲的姚教授,有逾十年博物館工作經驗(海外和本地),他常說自己很幸運,包括得到父母支持,讓他修讀較冷門的藝術史,畢業後也找到合適的工作。他跟Elsie說,他在香港完成中學二年級後,就到了美國讀中學,其後升讀芝加哥大學,最初計畫讀物理,後來因興趣關係,轉讀藝術史,而他當時的畢業論文〈明朝民窯的社會意義〉,曾被芝加哥大學藝術史系評為最佳論文。畢業後,姚教授到了牛津大學讀研究院,並完成博士學位,其後在西雅圖博物館,當了七年的中國藝術部主任,約在三年前回港,任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署理館長,也有在中大教授藝術史。 姚教授跟Elsie說,他也曾經歷過因擔心讀藝術史,日後會找不到工作的心態。「那時連藝術史系的系主任,也曾跟我講,『讀這個科目,日後很難找工作』,但當時我的心態,就是大學讀甚麼科目,跟將來就業無直接關係,故還是決定讀藝術史。」 姚教授說他雖然對系主任說不擔心出路,但內心也有憂慮,故每年暑假,都會找暑期工,豐富自己的工作經驗,例如他曾在香港蘇富比,以及多所海外的博物館實習,從中學習,後來遇到機會時,才可以把握到,所以他認為同學們不論讀甚麼科目,努力都是最重要。 Elsie曾聽過,有些中學生認為藝術工作者的生活多姿多采,因此憧憬將來投身藝術界,姚教授就特別提醒他們要調整心態。「藝術工作者的生活,表面看來很有趣,很多姿多采,但實際上不論是做藝術行政,或者是主力創作的藝術家,有時生活都很平淡,並非外人所想像的那樣,同學還要有心理準備,有時所作的東西,不一定有成果。」但他鼓勵年輕人,別被枯燥或乏味的感覺否定自己,要堅持走有興趣的路。 姚教授又說,當藝術家需要磨練,希望同學不要急於成名,應先專注做好自己的創作,看長線發展。「藝術家創作時,他們的技巧和心思,其他人可以看得出。藝術家如果願意花心思去做,所表達出來的東西是有深度的,而他們在不同年齡階段,對同一問題所下的不同結論,對在博物館工作或研究藝術歷史的人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 姚教授的說法,應該可啟發到有意加入藝術工作的年輕人。Elsie知道,今集的《敢創.香港》,除了有姚教授外,還有其他嘉賓,包括蘇富比CEO程壽康、典亞藝博聯席主席及總監黑國強、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譚美兒、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等,有興趣的同學或家長,可留意今晚七點鐘的翡翠台。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