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海藝術節開鑼 橫跨鹽田梓橋咀洲 一文睇晒展品及創作理念
【Yahoo 新聞報道】西貢海藝術節今(16 日)開鑼,今年藝術展橫跨鹽田梓及橋咀洲,市民到島上觀光時,可飽覽展現兩島歷史背景及生態面貌的本地藝術作品。當中包括外形如恐龍化石、讓旅客體驗水車腳踏的動力藝術裝置,還有展現橋咀菠蘿包石形態的陶瓷作品等。創作團隊冀藉作品連結旅客與島嶼,讓旅客加深對西貢海島嶼的認識。
文字記者:鍾健華
攝影記者:Davies
「西貢海藝術節」為期三年,由旅遊事務署主辦,一口設計工作室策展。前身為2019年的「鹽田梓藝術節」先導計劃,今年將範圍擴大至橋咀洲。工作室創辦人及策展人張國麟表示,是次藝術節分為三階段,今年以鹽田梓及橋咀洲作起點,設13類活動及248場公眾導賞團,明年將延伸至滘西洲及糧船灣,第三年則集中在四島間與旅客互動及交流。張盼望旅客在三年間能重複來島上再聚,每次都能感受不一樣的體驗。
兩島展9件藝術作品
藝術節首年內容主要圍繞鹽田梓及橋咀洲,分別有6件藝術作品展於鹽田梓,3件展於橋咀洲,以藝術表達兩座島嶼的歷史背景、生態面貌等;鹽田梓內仍存有於香港碩果僅存的鹽田,更是融合天主教與客家文化的島嶼;橋咀洲則為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景點之一。
鹽田梓藝術展品
《「鹽」下乘涼》 設計師孫舒雯、梅詩華
以彎曲的弧形設計重現鹽田收成時,堆成一座座鹽山的場面,作品定期灑上鹽水,表面形成鹽的結晶,表達人生與造鹽過程一樣,必須經歷磨煉。
《漂浮氣泡》 建築師高浚明
設於玉帶橋中間位置,利用反光鏡條保留間距,組成球體狀藝術品,反射橋身兩則不同紋理的建橋築材。
玉帶橋由村民於1953年以碎石築成,經歷不斷修補,發展現在的模樣。高浚明說,鏡條的反射讓旅客一探三代村民建橋的歷史痕跡。「想以橋的紋理,向旅客表達橋與人的關係,帶出克服困難的意味」。
《🤲🏻》 公共空間設計師郭達麟
從高處俯瞰,就是一對以磚塊拼成的掌心,郭達麟以掌心的表情符號為作品命名。郭形容作品如天主教的「明陣」、神的一對手、一對捧起的手。
郭向鹽田梓島上的墓藝師請教如何「鋪磚」,認為墓藝師的工作與他想表達的意念不謀而合,「這個像『明陣』的場地,未來會化身成小高爾夫球場;無論大家怎麼用,都像生命一樣,會有盡頭,請好好保護與珍惜所有。」
《流水龍骨》 動力藝術家陳家俊
外型如擺放在博物館的恐龍化石。陳家俊以過往鹽田梓居民的提水工具「龍骨水車」作為原形構思,抽取水車腳踏元素,配合他的機械設計,創造能互動及有聲音元素的作品。
陳笑言在作品旁偷偷觀察了數天,發現大多數人習慣如踩單車般向前踏,但他偏偏故意設計為向後踏,裝置才會有反應及聲響,「改變主流動作,能加深受眾的印象與記憶,讓他們記住(在鹽田梓)經歷了甚麼。」
《回憶的味道》 環境藝術家黎慧儀
以一名嫁入鹽田梓的傳統女性及一名原居民婦女的口述歷史,分析客家女性歷來的角色與身份,並展現傳統客家女性的生活點滴。
《歸航》 跨媒體藝術家朱卓慧
朱卓慧乘船前往鹽田梓途中,幻想鴿子在海上飛,帶領並守護着前往島上的人們。這個意念轉化成設計作品,變成兩隻鴿子,一虛一實,在船上飛行與指示船隻歸航,帶着守望與祝福之意。
橋咀洲藝術展品
《日光下的月影》 Breakthrough Art Studio 聯合創辦人黎潤詩、陳郁
利用竹藤製成彎月,旁邊圍着12個高低不一的藤球。在不同時間、不同角度下,能看到「月亮」與時間不同的狀態。
作品設置於連島沙洲,通往作品的路與環境會受潮汐潮漲影響,「『天時、地利、人和』,在不適合的時機下,我們無法觀察到作品,如大自然一樣無常」,陳郁道。
《海洋說》 Stickyline 創辦人Mic、阿蟲
以幾何方式設計出大型金屬海螺。兩人在橋咀洲沙灘看到寄居蟹,想到各種生物也有家,可以小至一個螺殼,對人而言就大至一個島嶼,不論大小,都應該守護,「目睹一群寄居蟹爬行時,突然感到人類很渺小,譬如製作這個作品也需要很多人幫忙,維持一個島嶼都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Mic有感而發。
《大菠蘿遊》繪本作家及畫家貓珊、藝想陶瓷工作室
「藝想」為智障及自閉症譜系障礙人士創作平台;作品以橋咀洲特色作構思,與香港人愛吃的菠蘿包連結,以陶瓷作品擺設介紹咀橋洲上「菠蘿包石」的由來與自然生態,共有10件創作分佈於島上。
2022 年西貢海藝術節《再島嶼》
日期:2022年11月16日至2023年1月15日
地點:西貢鹽田梓及橋咀洲
交通:由西貢碼頭乘坐街渡到達鹽田梓及橋咀洲約20分鐘
費用:活動費用全免;街渡船票由旅客自行支付
導賞團安排
廣東話:逢周三至周四、周六至周日
普通話:逢周二
英語:逢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