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人工島拓北都 前高官憂散財

繼有行政會議成員質疑人工島效益,前高官亦提醒政府不要低估開支。
繼有行政會議成員質疑人工島效益,前高官亦提醒政府不要低估開支。

【本報訊】繼政府「鬼祟」諮詢人工島惹各大環團不滿,行政會議成員亦質疑人工島效益後,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現任教育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講座教授張炳良亦撰文直言,現時香港財政儲備較2019年下跌近三成,處於27年來最低水平,加上疫情3年本港百業付出沉重的經濟和財政代價,惟現屆政府卻欲大興土木、大筆投資創科和吸引創企落戶,同時又大幅增加民生開支,圖以物質爭回民心,在目前的財經環境下,可說「時機不利」。

倡再三審視 考慮長期效益

早前政府司、局同步大力宣揚發展人工島為香港帶來的好處,更多次公開批評反對聲音。惟張炳良指出,同期推進交椅洲人工島項目及北部都會區發展,加上尚未估算的「三鐵三路」成本,對政府所造成的財政壓力不容低估。他認為,人工島和北都區對香港的城市發展策略布局是重要部署,認為在不利的國際地緣政治和經濟環境下,對投資龐大的基建規劃須多加審視,確保合乎成本效益,包括長期社會性的效益。

張炳良又回顧過去幾屆政府的財政政策,指香港的「類福利社會」,可與西方福利國家相比。他認為在唐英年任財政司司長時,已失去引入商品及服務稅擴闊稅基的契機;及至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政府大幅增加開支撐企業紓民困,香港已進入不斷向庫房埋手的跨黨派「派發式」民粹主義,政府亦漸傾向「用錢去解決問題」,派錢爭取民心,形容派錢政治一經引入便揮之不去,將增加財政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