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水庫熟石灰殺類鼻疽 恐隨風吹入食水

衞生防護中心於深水埗配水庫32個泥土樣本發現類鼻疽菌。
衞生防護中心於深水埗配水庫32個泥土樣本發現類鼻疽菌。

本報上月率先報道奪命惡菌類鼻疽襲港,重災區深水埗先後出現多宗個案。衞生防護中心發現,深水埗配水庫32個泥土樣本帶類鼻疽菌,4個基因與深水埗患者病菌相似。水務安全學會會長陳漢輝表示,一般配水庫上蓋都有大幅植被覆蓋,設計密封,但會有通風口平衡配水庫內的水壓,不排除泥土內的類鼻疽菌經通風口吹入食水,造成污染。而水務署在食水加入的次氯酸鈉含量,足以殺滅類鼻疽菌,因此,食水樣本沒有驗出細菌。

憂水溫上升 致氯含量減少

陳漢輝指出,天氣炎熱令水溫上升,有機會令食水中的氯含量減少,建議在深水埗及石硤尾一帶的配水庫安裝儀器,實時監察水中的氯含量。他又建議移除配水庫上蓋的植被,改以雙層通風屋頂代替,但不應停用配水庫,亦不應在配水庫一帶鋪熟石灰殺菌,以免熟石灰隨風吹入食水。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則認為,今年錄得34宗類鼻疽個案,其中20宗患者居於深水埗,並集中在8月出現,而對上一宗個案,患者10月8日發病,推測很大機會9月底感染。根據部分泥土樣本,細菌基因圖譜與深水埗病人基因分析,兩者高度同源,顯示之間有一定關係。

事發逾月再查 搜證更困難

他認為,經污染的食水傳播是其中一個可能性,不過,由於食水化驗並無找到類鼻疽菌。當局事隔個多月調查,抽取食水檢測時已增加氯氣、出水口增設紫外光等措施,要在微生物上找到證據有一定困難。

議員鄭泳舜則稱,政府未能交代感染源頭和傳播途徑,無法釋除公眾疑慮。他建議當局舉辦健康講座,及在區內開設資訊站,以及設立熱線,讓居民查詢類鼻疽資訊;亦應安排長者和地盤工人等高風險群組,抽血驗抗體,同時在區內山上豎立資訊牌,提醒居民防範。

石硤尾配水庫泥土樣本驗出類鼻疽伯克氏菌。
石硤尾配水庫泥土樣本驗出類鼻疽伯克氏菌。
食水或是播毒途徑。
食水或是播毒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