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力擁抱加密貨幣發展的時機真的不能再好
文:TaJ
這個星期在不同場合與友人閒聊之際,分別兩次觸及「NFT已死」(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的話題,第一次是編輯大大(編按:是編輯聽到的內部討論),說現在大家一窩蜂談論AI,哪有人理會加密貨幣或NFT的新聞。
第二次與前同事聚舊,正在LSE(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進修information management(資訊管理)的他引述Managing AI課程的導師,說部分課程大網是刻意留白,因為IT領域的發展實在太快,一年前談NFT尚可,今時今日不談GPT卻教NFT,恐怕大家會覺得課堂果然追不上時代。
幣圈活力再燃?
相比2022年加密貨幣交易所FTX暴雷引發加密貨幣市場崩盤,今年幣圈的表現其實算是可喜可賀,比特幣今年以來(截至5月初)升七成。幣圈死忠認為,美國矽谷銀行和瑞士信貸等醜聞引發銀行業大量存款外流,有助重燃幣圈信心。
不過,即使價格重拾升軌,成交量卻沒有回來。《金融時報》引述數據供應商CCData,今年1月,需買入超過1,400個比特幣,相當斥資2,300萬美元才可以推動當時的比特幣價格上漲1%,但至4月底,只需462個比特幣(價值1,300萬美元),就做到了,可見仍然未有一家交易所或做市商能夠填補FTX及其姊妹公司Alameda留下來的巨洞。「乾升」現象也意味以往由幣圈初哥(包括機構及散戶投資者)帶動的樂觀情緒遠未恢復,欠缺新血的幣圈,活力能有多大?
香港,機會來了!
另一方面,市場氣氛仍是陰霾不散,全球最大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Binance)與美國監管機構的關係持續崩緊,幣安首席戰略官Patrick Hillmann最近揚言,美國對加密幣的管控愈收愈緊,在當地做生意已變得非常艱難,公司將切法轉投英國市場,接受監管。要知道幣安曾經跟英國監管機構「鬧翻」——2021年,英國金融行為監理總署要求幣安終止在英國的一切受規管活動。如今幣安在美國的前路艱難,首先想到的是英國(英國將在一年內出台加密貨幣法規),嗯,就是還未輪到香港。
依稀記得,香港官員大喊「香港回來了」時,銳意要讓「香港成為虛擬資產企業的最佳立足點」,特首李家超說要擁抱「Web3和虛擬資產業的發展所帶來的龐大機遇」。前幾天報章說報道,今年2月大鑼大鼓做諮詢的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發牌制度,6月1日要正式上路,還引述金管局總裁余偉文在彭博亞洲財富峰會上說:「香港對加密貨幣的監管將是嚴格的(our regulation will be tight)」。嚴格規管是監管者的份內事,要是他說香港對加密貨幣的監管將是寬鬆的,那才是新聞吧。
香港證監很快會公布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的發牌指引,當中包括散戶投資者參與範圍。新加坡星展銀行早前表明,將申請許可在港提供加密幣交易服務。全球第二大交易量加密貨幣交易所OKX今年3月尾宣布成立香港公司,表明獲發牌後,將直接向香港散戶提供服務。連同一早已表態的火必,以及HashKey、OSL等,短期內幣圈在香港或許可以引發一番陣喧鬧聲,只是,當全球目光和金錢都被AI吸了過去,漸已褪色的加密幣市場,除了疑似大陸幣圈大佬與女友命喪峇里島的八卦之外,實在很難引人關注。
往好的方向想,香港這次人棄我取,時機真是不能再好。即使觀眾不多,戲還得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