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受訪小學生 壓力來自學業成績

調查發現,三成小學生焦慮症狀達到需要關注水平。剛升中一的阿冰(化名)因不堪小學操練壓力,曾一度缺課。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小學生面對沉重的功課及考試壓力,焦慮問題更見普遍。有機構調查顯示,近三成受訪學童的焦慮症狀達到需要關注水平,與中學生比例相若。其中兩成三受訪學生指學業成績是壓力來源,逾兩成人指父母責罵或處罰令他們有壓力。學者及社工指部分家長對子女過分操控與負面思考,加劇學生焦慮情緒;建議學校及家長多與學童溝通,增加自由活動時間,及早發現情緒問題。 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與香港教育學院心理研究學系,本年初以問卷訪問逾千名來自十二所學校的小三至小六學生,發現兩成八人焦慮症狀達需要關注水平,雖較去年微跌一個百分點,但逼近同系列調查兩成九中學生焦慮甚高的比例。學童壓力來源方面,兩成人指是測驗、考試及默書等學業成績,功課及升中適應等學業問題各逾一成半。 兩成一受訪學生表示父母責罵或處罰令他們感到壓力,教院心理研究學系助理教授陳小梅指,家庭壓力與學童焦慮有較強相關性,相信父母責罵多與學業有關,個別更對子女過分操控。臨心理學家郭韡韡亦指,調查發現學生及家長思考模式負面,把問題災難化,比如把「做得不好就會被老師鬧」、「考不到好中學就無前途」等,加劇學生的焦慮;建議家長應多正面討論分析,讓子女思考問題與考慮。 近日全城討論全港性系統評估(TSA),有指TSA加劇學生壓力與焦慮。郭韡韡認為社會討論屬好事,家長亦須反思成年人如何看待成績,是影響到學生取態,「小孩考慮到成績不好會否令父母不開心,那麼大人應反思TSA是否超出負荷?為何與成績掛?為何要追逐?」她建議家長若發現子女不想做操練,應該與子女溝通討論,理解他們的理由。協調主任李潔露亦指,調查發現學童對學校恐懼症狀的最大影響,是老師及朋輩的壓力,而TSA等測考評估,往往為學生帶來周邊壓力的來源。 團體建議家長與子女多溝通,提供更多自由空間與玩樂時間,而學校亦應留意學生在校的適應情況,及早辨別學生情緒問題,若學生行為與情緒表現有異樣,比如突然對功課或教師刻意逃避,應盡快尋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