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季開始

香港的風季已於上月開始。上月受南海北部熱帶低氣壓影響,天文台曾經發出三號風球。本港整體風力並不強勁,雖然天文台八個風力參考站中有四個的風力曾達到強風程度,但並不持續[1]

隨著互聯網發達,市民可以接收其他國家及地區氣象機構的熱帶氣旋資訊,包括中國、台灣、日本、韓國、美國等。但不同機構對熱帶氣旋的升格及強度評估有不同準則,因此經常出現不協調的現象。有些機構的準則比較寬鬆,因此較早將低壓區升格為熱帶低氣壓,又或給予較高的中心風力。我們身處香港,應以天文台的公佈為準。另一方面,不同機構對不同海域的熱帶氣旋處理手法及預報表現亦有不同。對南海的熱帶氣旋而言,天文台及內地中央氣象台的參考價值較高。

現時評估熱帶氣旋強度的主要方法是利用衛星雲圖。透過分析熱帶氣旋雲帶的結構及雲頂溫度,計算出強度指標,再轉換為中心風力及最低氣壓,當中涉及不同標準(例如持續風力定義)及帶有主觀性,因此經常出現不同結果,而且只能作為參考,並非熱帶氣旋的真正強度。近年數值預報在預測熱帶氣旋路徑的表現大有進步,但預測強度的表現仍然不理想。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天文台及中央氣象台均進行研究,派出飛機、無人機甚至發射火箭到熱帶氣旋中心附近收集數據,利用數據修正強度及預報。

熱帶氣旋是以中心附近最高風力分級[2],不同機構的分級稍有不同,但一般以烈風(8級風)及颶風(12級風)作為熱帶風暴及颱風的分界線。當日本氣象廳將熱帶氣旋升格為熱帶風暴時,便會負責命名,但假如只是其他機構升格,熱帶氣旋不會被命名。現時西太平洋及南海的熱帶氣旋名字是由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ESCAP)及世界氣象組織(WMO)屬下的颱風委員會[3]十四個會員共同制定,每個會員提供十個名字,合共一百四十個名字,輪流使用[4]。假如熱帶氣旋造成嚴重破壞、傷亡或其他原因(例如名字與當地文化或宗教有衝突),會員可要求更換名字,再由提供名字的會員重新提交新名字。天文台在2005年亦曾舉辦「熱帶氣旋命名比賽」,可惜勝出的名字因發音在其他語言上出現負面情況而未能通過,由後備名字補上[5]

 

延伸閱讀:

[1] 天文台對熱帶低氣壓的初步報告
http://www.weather.gov.hk/informtc/td0526/td0526_uc.htm

[2] 天文台熱帶氣旋分級

http://www.weather.gov.hk/education/edu01met/01met_tropical_cyclones/ele_typhoon5_c.htm

[3] 聯合國 ESCAP/WMO 颱風委員會
http://www.typhooncommittee.org/

[4] 2016年西太平洋及南海熱帶氣旋名字

http://www.weather.gov.hk/informtc/sound/tcname2016_uc.htm

[5] 熱帶氣旋更換名字

http://www.weather.gov.hk/wxinfo/news/2005/pre1124c.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