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教大學者點評現行課程 跟不上學生步伐忽略性小眾 讚97年指引「好好多」|Yahoo
【Yahoo 新聞報道】教育局近日發布中三公社科性教育教材,提及打羽毛球轉移性衝動、簽署承諾書訂出親密界限引起香港社會及外媒熱議。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副教授郭勤接受《Yahoo 新聞》訪問時指出,有關教材內容與現今學生的需要出現落差,「學校教嘅嘢無辦法跟上佢哋步伐。」她慨嘆,官方早於 1997 年推出的性教育指引在概念上「好好多」,例如指出性是美好人生的基礎,不是罪孽或邪惡,應讓學生明白自己是有性有慾的人。
今次性教育教材風波引起社會熱議的內容包括要求學生簽訂親密界限承諾書。研究性教育議題多年的郭勤博士指,承諾書的爭議令她想起有些香港學校要求學生簽貞潔同意書,這種做法在 5、6 年前已出現,部份有宗教背景的學校會推行貞潔性教育,防止婚前性行為;外國也有貞潔性教育,例如佩帶貞潔戒指等。但她強調,不可以憑親密界限承諾書,就判定當局做貞潔性教育。
新教材促「控制」性慾 學者:選用「理解」討論空間更闊
她認為,今次性教育教材的用字反映背後觀念,例如要「控制」性慾,若果改為「理解」或「明白」性慾可讓老師有更闊的討論空間;教材部分用字未涵蓋小眾學生,例如採用「兩性」,「有啲學生可能係 non-binary(非二元性別)⋯⋯你一講兩性,有啲學生已經話,你唔係講緊我,唔關我事。」教材的戀愛關係只用男與女,但部份學生是同性戀。
郭勤過去做研究時遇到性小眾學生個案,包括一些出生時被指派為女性,但自我認同是男性的學生,因學校按生理性別分開男、女上性教育課,結果這位學生被逼接受女性性教育,「佢就要掩住自己耳仔,因為佢聽嘅每一句說話都係否定緊佢自己。」郭勤續指,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反而會爆發性別不安,甚至有焦慮症狀。郭勤直言,學校現行教材與學生需要有落差,「學校教嘅嘢無辦法跟上佢哋步伐。」
今次坊間焦點放在打羽毛球轉移性衝動等內容,但郭勤更關心教材的理論根基及理念出處及有否文獻探究(Literature Review)、有否跨專業人士參與製作等。她舉例,1997 年課程發展議會根據多次調查和大學研究,修訂學校性教育指引,當時的指引有跨專業界別人士協助編寫,包括大專學者、中小學校長、特殊學校、 幼稚園、醫學界人士、家計會、衛生署和社署代表參與。
97年指引:性教育應協助學生破除壓抑
就性教育概念而言,郭形容 1997 年的指引比現在「好好多」,「有一句好正,性係美好人生嘅基礎。另外,性唔係罪孽或邪惡的事,好自然嘅。性教育課程係讓學生明白自己係有性有慾嘅人。」該份指引又稱,性教育應協助學生破除壓抑人性,接納自己性別、角色,並引以自豪。郭勤強調,性教育不單止是討論性行為,而是關乎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認識與他人的關係、了解性傾向、性別認同,做一個負責任決定。
不過郭勤分析,在實際應用教學層面,在校本制度下無論是性教育指引或局方教材,學校和老師是否完全跟隨仍有彈性,例如國際學校、直資學校、私立學校未必跟隨有關教材;有宗教背景的辦學團體亦有自己一套教授方式。
新教材由都大教育及語文學院製作
今次掀起熱議的性教育教材,是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委託香港都會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製作。《Yahoo 新聞》向教育局查詢教材具體由那些學者主導編纂教材,局方覆稱由有豐富經驗的專家學者、資深社工和教師團隊製作,過程亦吸納校長的意見和前線教師試教後的回饋,教師可因應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理念、學生的年齡和心智,適當調適教材,協助初中生健康成長和培育良好品格。
教育局:97年指引已非指導文件
至於 1997 年的性教育指引,局方稱已不再是學校的指導文件,2001 年課程改革後局方一直提倡全面和綜合模式推動價值觀教育(包括性教育),為學生提供整全和生活化的學習經歷。性教育與其他跨課程價值觀教育範疇相互關連,並涵蓋個人、家庭、社交、社會、國家和世界的生活層面。因此性教育應以價值觀教育為主軸,串連不同科目、全方位學習活動等,以跨課程方式推行。局方續稱,2021 年公布的《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已將性教育列入修訂重點之一,按不同學習階段訂出相關學習期望建議,讓學校於規劃課程和教學時有所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