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石山不幸事件:我們該如何彼此療癒?
最近鑽石山的不幸事件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 受害者家屬的哀傷、大眾對暴力行為的恐懼、震怒和無助 – 在這個大家都悲痛的時刻,我們該如何彼此療癒呢?
對受害者家屬的支持
在這事件當中,我們可以透過不同的方法支持受害者家屬。除了經歷家人的離世,他們同時需要承受著社會的輿論、傳媒的報導,還需忍痛去參與司法程序。在經歷如此傷痛,社會需要並可以做到的是給家屬們空間,尊重逝者的私隱、我們可以透過分享善意的留言、獻花等等,讓家屬們感受到大眾的關懷,他們並不是孤單面對傷痛。
談善後和預防
面對如此事件,我們都想預防悲劇再次發生,想找到背後的原因,否則,我們可能會因為不確定性而被不安籠罩,憤怒也彷彿無處安放。
「如果我們想辦法找到犯案的動機、找到真相,是不是才能預防下一次事件的發生...」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探討隨機殺人案的台灣劇集,劇中的律師為了防止有下一次的悲劇發生,致力尋找犯案人動機和原因。過程中,他發現到原因千絲萬縷,並沒有一個簡單和直接的答案,事件的發生背後有著很多因素,包括社會環境、家庭背景、成長經歷、朋輩影響、創傷等等。我們需要處理的是多方面的因素,而非單一因素,只有正視事件的複雜性,我們才可以接近真相,找到真正的預防方法。
我們在療癒的角色
政府以及相關機構固然責無旁貸,須確保社會安全,讓有需要的人獲得適切的支援,但預防並不止於此。作為市民,我們可以做到的,看似沒有太多,但其實也有很多。
「我還是希望能從根本,從家庭、從教育,讓這樣子的人消失在社會上面,讓我們的子子孫孫都不要再出現這樣子的人。」
—小燈泡媽媽
小燈泡媽媽是台灣隨機殺人事件中的受害人家屬,她所指的「根本」,包括我們每一個個體,如何在家庭中帶着愛養育孩子,如何在學校和社區中建造一個可互信的環境。從《我們與惡的距離》中學習到的是,我們需反思留言有否對人造成傷害、我們支持的媒體是否專業、對不同的群體有否帶著偏見、跟身邊的人是否有真正的連繫等等,這一點一滴都極之重要。
我們就是別人的環境,讓我們一起灌溉一片不再滋長傷害的土地。
作者: 李昭明 、曾善榆
臨床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