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酷的邏輯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杜魯克(Peter Drucker)早於三十年前已說過:「你的後房是別人的前房。所以,勿自設廚房,讓一家飲食公司來承包你的膳堂。勿自設印刷廠,讓一家印刷公司為你印刷。一家優良公司主要是認識自己真正的增加值,然後用其最佳的人才和資源做此工作。」這正是全球化以及外判的背後邏輯,而美國公司正是這場運動中的急先鋒。美國人最初並沒有看中內地工人,這要等到上世紀最後那幾年,尤其是中國入世之後。但中國工人一被美國人使用之後,優勢立刻明顯:這是全球唯一用之不竭的勞動力資源。 這個勞動力資源如果用到盡,估計超過三億人,等於美國總人口。正是這個巨大的黑洞,把美國的低增加值工作吸盡。過去二十年美國製造業職位減去一大半,事實是美國優秀公司在貫徹杜魯克的邏輯的結果,是美國最佳企業在做此事,是蘋果電腦和沃爾瑪,不是二流,更不是九流公司。 這是殘酷的邏輯,但這也是資本主義的邏輯。蘋果在中國加工iPhone,每具工錢約七美元。如果它在美國本土製造,工錢也許加三倍,它仍然賺大錢。如果像蘋果這樣的優良公司撤回一半工序,美國失業率不幾年可減半。但這不是資本主義的邏輯:在資本主義社會,組織只競爭,不做善事。善事由制度來做,公司一定要賺到盡,然後交百分之三十五的邊際稅率,供款給政府做善事。但失業這現象不但是錢,所以不是政府的失業福利金可完全解決的。但公司不理,因為資本主義的邏輯裏面,公司不能解決社會問題,只須專注於競爭。 (乘風遊 劉創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