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不識五四運動精神

學生不識五四運動精神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五四運動最廣為人知口號是「外爭國權,內除國賊」,而當年帶領運動的青年學生,追隨分別代表民主和科學的「德先生」及「賽先生」,然而在前日香港電台一個節目中,兩名學生出席「五四升旗禮」時,被問到何謂五四精神,竟不約而同地指五四精神是「尊重」及「包容」,與活動宣傳口號同出一轍,旋即被網民瘋傳及批評學生錯解歷史。有資深中史科教師坦言,現今學生對中史認識不深。 香港各界青少年活動委員會在上周六,即是五四運動九十四周年當天,在金紫荊廣場舉行「五四青年節」的重點活動,「五四升旗禮暨『尊重與包容』青年分享會」,吸引約三千名學生參與,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及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等多名官員擔任主禮嘉賓。 日前播出的港台節目《鏗鏘集》,以「愛國愛港的身影」為題,探討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早前要求普選特首「愛國愛港」言論。節目末段加插學生出席「五四升旗禮」片段,現場擺放大型易拉架,寫上「尊重」及「包容」的宣傳字句,節目的旁白稱,活動將當年五四運動時人民追求民主與科學的精神「輕輕帶過」,反而大力提倡「尊重」及「包容」。 節目又訪問了兩名出席升旗禮的中小學生,何謂五四精神?她們竟不約而同指是「尊重」及「包容」,雖然其中一名學生再指五四精神亦代表學生罷課上街的愛國精神,追求國家改革,惟昨日仍被網民在社交網站截圖及瘋傳,指學生已被「洗腦」,又批評活動淡化民主與科學,「與日本教科書扭曲侵華歷史無異」﹔更有網民笑言要登尋人啟事,尋回「德先生」與「賽先生」。 多年來任教中史科的教評會副主席何漢權表示,五四精神絕對不是「尊重」及「包容」,當年民眾是不滿中國政府未能捍主權,而走上街頭,衍生代表人民愛國家及民族,且追求科學及民主的五四運動。他坦言現今學生未必修讀中史科,對中史容易出現謬誤,「見到個(宣傳)牌就跟講」。 五四運動是指發生於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以青年學生為主的愛國示威遊行運動。根據教育局德育及公民教育組提供的五四運動資料,民國初期北洋軍閥勢力令中國對內混戰連年,對外則受盡列強欺侮,觸發了一些受西方思想文化啟迪的知識分子,在嚮往民主政治下,激發起民族自覺精神及愛國思想,投身於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反對舊禮教和封建迷信,又提出民主和科學的口號,因而導致了「五四」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