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萬人包圍台灣立法院 十年前太陽花學運畫面再現 改革法案周五續審|圖輯|Yahoo

昨晚,大批民眾到立法院聚集,有人舉起跟黃國昌相關的紙牌。現時已經是民眾黨立委的黃國昌,10 年前透過「太陽花」社運成為政壇新星;10 年之後,民進黨支持者普遍認為黃國昌已經站在對立面。 (Photo by Annabelle Chih/Getty Images)
昨晚,大批民眾到立法院聚集,有人舉起跟黃國昌相關的紙牌。現時已經是民眾黨立委的黃國昌,10 年前透過「太陽花」社運成為政壇新星;10 年之後,民進黨支持者普遍認為黃國昌已經站在對立面。 (Photo by Annabelle Chih/Getty Images)
昨晚台灣立法院外萬人空巷。 (Photo by Annabelle Chih/Getty Images)
昨晚台灣立法院外萬人空巷。 (Photo by Annabelle Chih/Getty Images)
台灣傳媒報道,包圍立法院的人數多達 3 萬。(Lynn Hsieh / facebook)
台灣傳媒報道,包圍立法院的人數多達 3 萬。(Lynn Hsieh / facebook)

【Yahoo 新聞報道】台灣立法院審議「國會改革法案」,議會內民進黨「綠營」與國民黨「藍營」、民眾黨「白營」連日衝突;到了昨晚(21 日),藐視國會、官員不得反向質詢、不得拒絕提供資料等 21 條條文已經二讀通過,周五(24 日)續會預料屆時可三讀通過。今次審議亦引起大批民眾不滿,3 萬人昨晚湧到立法院外集結,猶如 10 年前「太陽花」學運。

民眾在立法院外的示威活動早在上周已經出現,當時只有數百人在場,但隨着議題發酵,最終變成昨晚的 3 萬人聚集。示威由日間持續到深夜,部份民眾因應法案內容舉起「我藐視國會」的標語牌,又質疑今次法案審議未經仔細討論,違反民主原則。跟民眾黨立委黃國昌相關的標語牌,亦是集會現場中屢次出現。10 年前的「太陽花」學運,當時仍然在中央研究院擔任研究員的黃,因為聲援示威者被捕,事後他在政壇崛起,成立政黨「時代力量」,並在 2016 年當選立法委員。黃國昌近年政治立場有變,並在去年退出「時代力量」,加入柯文哲的「台灣民眾黨」,成為「白營」一份子。

「藍白」結合席位佔優

今年 1 月,民進黨賴清德勝出總統大選,不過民進黨在立委選舉中只取到 113 席中的 51 席,未能過半;國民黨黨團和民眾黨則分別取得 54 席和 8 席,兩者結合下成為了國會多數,取得推動法案的主導權,至於在 2020 年大選落敗的國民黨韓國瑜亦當選立法院長。

3 月,國民黨提出「藍營版」國會改革法案,建議增列「藐視國會」等罪,又提出總統國情報告常態化。民進黨黨團曾經訂立「綠營版」法案,但在 4 月中的法案委員會階段未被接納,綠營立委在委員會內亦未獲發言機會。1 個月後的 5 月 17 日,藍營版法案送交立法院表決,民進黨立委為杯葛議事,與國民黨、民眾黨立委爆發激烈肢體衝突,當日有 6 名綠營立委送醫,當晚並且以舉手形式,二讀通過總統國情報告常態化的相關條文。

有民進黨立委昨日曾步出立法院跟示威民眾會面。 (Photo by Yasuyoshi CHIBA / AFP)
有民進黨立委昨日曾步出立法院跟示威民眾會面。 (Photo by Yasuyoshi CHIBA / AFP)
有示威者舉起諷刺黃國昌的標語牌,指 10 年前後,黃國昌除了瀏海方向變了,政治立場也換了邊。 (Photo by Yasuyoshi CHIBA / AFP)
有示威者舉起諷刺黃國昌的標語牌,指 10 年前後,黃國昌除了瀏海方向變了,政治立場也換了邊。 (Photo by Yasuyoshi CHIBA / AFP)
有民眾批評國會改革法案欠缺詳細討論,違反民主原則。 (Photo by Yasuyoshi CHIBA / AFP)
有民眾批評國會改革法案欠缺詳細討論,違反民主原則。 (Photo by Yasuyoshi CHIBA / AFP)
昨日立法院二讀審議「藐視國會」罪,有民眾的標語牌直接寫上「我藐視國會」。(REUTERS/Ann Wang)
昨日立法院二讀審議「藐視國會」罪,有民眾的標語牌直接寫上「我藐視國會」。(REUTERS/Ann Wang)
在昨日二讀期間,民進黨人員在議會內派發太陽花,並且唱出歌曲《島嶼天光》。圖中為民進黨黨團總召柯建銘。(REUTERS/Ann Wang)
在昨日二讀期間,民進黨人員在議會內派發太陽花,並且唱出歌曲《島嶼天光》。圖中為民進黨黨團總召柯建銘。(REUTERS/Ann Wang)
在議會內,國民黨就聲稱民進黨一方使用暴力,要求和平表決法案。 (Photo by Annabelle Chih/Getty Images)
在議會內,國民黨就聲稱民進黨一方使用暴力,要求和平表決法案。 (Photo by Annabelle Chih/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