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婦颱風開窗斷指 地盤、工廠截肢意外頻繁 急症室醫生:黃金四小時增接駁機會

在香港,地盤和工廠是創傷性截肢的意外黑點。(Getty資料相片)
在香港,地盤和工廠是創傷性截肢的意外黑點。(Getty資料相片)

今年多個風球襲港,包括 9 月的超強颱風「蘇拉」,天文台更時隔五年再度懸掛「十號風球」。有急症專科醫生表示,打風期間不時會發生截肢意外,「蘇拉」襲港期間,有中年女士開閂門窗時遭強風猛烈撞擊,手指頭即場斷開,須立即入院接受手術。

在急症室工作的急症科醫學院創傷醫學小組主席李家慶醫生接受《Yahoo 新聞》專訪時提醒,市民切忌輕視日常生活中的截肢風險,而意外發生後應盡力妥善保存斷肢,若能把握在黃金四至六小時內進行接駁,將大增復原機率。該名在風球中截斷手指的中年女士就是其中一個幸運的個案,她獲即時送院,加上手指切口整齊,接受手術後手部基本上恢復至約八成的活動能力。

李醫生指,截肢一般分為完全截肢,即肢體遭完全分離,以及肢體的一部分仍附於身體上的部分截肢,而截肢多發生在四肢的尖端位,例如手指腳趾。以日常生活為例,李醫生稱尤以 5 歲以下小朋友屬高風險受傷群組,他們多不慎被家中房門或升降機門夾手,這類意外絕不罕見。除了這類創傷性截肢外,也有部有病人因受食肉菌或細菌感染,因而需接受手術性截肢。

從X光片顯示,病人的右手第四及五手指末端斷開,須進行接駁手術。
從X光片顯示,病人的右手第四及五手指末端斷開,須進行接駁手術。

病人手掌如「脫手套」般皮肉分離

提起截肢意外,不少人可能會聯想到車禍、地震場景中,醫生為傷者即場截肢以保命。不過李醫生指,這類在急症室內或意外現場即場截肢的個案接近為零。他解釋,香港較少發生地震或建築物嚴重倒塌等災害。即使出現交通意外,消防員通常均能迅速到場移開重物,加上醫療團隊的專業配合,需要即場截肢的機會亦相對較微。

在香港,地盤和工廠是創傷性截肢的意外黑點。

今年 9 月啟德郵輪碼頭發生鐵閘倒塌工業事故,一名保安受重傷,部分腳趾遭切除,其後由於肌肉組織壞死,更需再度受截肢手術,切除右腳掌及一半左腳掌。李醫生稱,以他工作區域觀塘聯合醫院為例,由 2022 年初至今年 9 月,醫管局已錄得合計約 50 宗截肢意外,以工業原因為主,即平均每月就有兩名截肢病人送院急救。

從醫數十載,他憶述遇過最深刻的截肢傷者,是一名中年男士在工廠操作重型機器時,手部不慎被壓碾,嘗試強行拉扯出來之際,手掌卻如「脫手套」般皮肉分離(Degloving injury),令筋膜下的肌腱、韌帶裸露在皮膚外。對於當時年資尚淺的李醫生來說,第一次目睹病人的手部傷勢尤如科幻電影《Terminaor》般,令他無不震驚。這類傷勢亦多見於工廠或車禍現場,因壓碾或拉扯造成,並較常發生在四肢。

除此之外,李醫生亦曾為數名「斷掌」病人急救治療。他分享,有一名地盤工人遭切割機器割斷手掌,當時他的同事為他拿著「斷掌」的肢體,一同緊急送院。李醫生形容急症室內的醫生護士一湧而上,各司其職為傷者治療,爭分奪秒以盡快將他送入手術室。不幸中的大幸是,該名工人的手掌包括神經線及血管切口相對較齊整,加上沒有受細菌感染,醫療團隊最終準確快速地駁回幼細的血管神經線,病人的手部功能更近復原八至九成。

模擬手掌斷開後,先以紗布、繃帶包裹斷肢,再套上乾淨的塑膠袋密封。
模擬手掌斷開後,先以紗布、繃帶包裹斷肢,再套上乾淨的塑膠袋密封。李醫生解釋,將斷肢放到裝有冰水的容器中保存,則可延長斷肢的存活時間,增加接駁可能性。

黃金四小時 增接駁斷肢機率

發生截肢意外後,李醫生指應盡量保持鎮定並立刻呼喚救援,傷口先消毒清潔;為防止失血過多的情況出現,可用潔淨毛巾,繃帶或止血帶纏着傷口止血,同時將傷口提高至心臟水平以上。至於斷肢部分,同樣需以生理鹽水或潔淨清水清除明顯污垢,以減低細菌感染風險,其後用生理鹽水弄濕的紗布或繃帶包住並放入乾淨的塑膠袋密封,再放到裝有冰水的容器中保存。李醫生解釋,這樣能在手術前盡量延長斷肢的存活時間,增加接駁可能性。

如果病人能夠在「黃金時間」四至六小時內,攜同斷肢送院緊急救治,則可增加肢體接合的成功機率;但接駁手術能否順利完成,須視乎受傷程度而定。不過,李醫生提醒同行人士應時刻將傷者的性命放在首位,千萬不要只顧執拾斷肢,而忽略傷者的身體狀況和安全,「我們在急症室有句說話經常掛在口邊:『救人救肢體』,當然亦以救人為先」。

急症科醫學院創傷醫學小組主席李家慶醫生
急症科醫學院創傷醫學小組主席李家慶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