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小修小補 工作量超高 七成前線員工反對輸入外勞

逾七成飲食、零售、酒店業從業員反對輸入外勞。
逾七成飲食、零售、酒店業從業員反對輸入外勞。

【本報訊】飲食、零售、酒店業人手短缺,工會調查發現,相比疫情前,相關工種最新薪酬上調4%至10%,惟工作量相應提高10%至30%,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就政府「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接受申請,放寬侍應生等26個非技術或低技術工種輸入外勞,逾72%從業員反對,認為僱主首要是改善勞工待遇。

倡改善待遇 吸引新血

是次調查由3個工會,包括飲食業職工總會、百貨商業僱員總會、酒店及餐飲從業員協會,訪問2,101人。飲食業職工總會秘書長黃必文說,酒樓侍應疫前月薪約1.6萬元,現時增加10%至1.75萬元,惟工作量增加約20%,連收銀員也要兼顧樓面工作,廚房主管要兼任雜務等。飲食業人手緊張,薪酬不高、工作量大、工時長、長期站立、節假日無假放等,皆影響新人入行,盼待遇能有所改善,又建議僱主在繁忙時段增聘兼職,減輕員工工作壓力。

百貨商業僱員總會權益主任林志忠稱,售貨員月薪約1.5萬元,較疫前升7.5%。售貨員入行門檻不高,改善待遇能增加行業吸引力;如零售業輸入外勞,會影響從業員薪酬調整,也無法吸引新血入行。酒店及餐飲從業員協會會長陳志強說,酒店業以房務員人手較短缺,欠20%人手,即約1,200人。房務員月薪已由1.4萬至1.5萬元,升至1.7萬至2萬元,惟部分酒店薪酬待遇較低,舊人離職及吸引不到新人入行,促僱主提高待遇及加強招聘培訓。

旅遊聯業工會聯會秘書長林志挺擔心,開放輸入外勞會影響本地工人薪酬及就業機會,為解決人手短缺,應改善薪酬待遇及工作環境;政府、業界提供實用行業崗位技能培訓及津貼;引進人工智能及自動化技術,減輕工作且提高效率;制訂政策協助婦女及新退休人士重返職場,釋放潛在勞動力;全面檢討人口政策,制訂中長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