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0.香港】泛民總辭 逾30載議會路線告終

2020年7月,港府以疫情為由押後立法會選舉,泛民主派議員接受立法會延任「不少於一年」,豈料到11月再起波瀾,港府在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以不符合擁護《基本法》及效忠特區等條件,宣布公民黨楊岳橋、法律界郭榮鏗、郭家麒及會計界梁繼昌4名第六屆立法會議員,即時喪失議員資格,最終觸發15名民主派議員宣布總辭。

京港聯手DQ四名民主派議員,觸發全體泛民總辭,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讀施政報告時,面對一排空櫈。 (Miguel Candela/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京港聯手DQ四名民主派議員,觸發全體泛民總辭,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讀施政報告時,面對一排空櫈。 (Miguel Candela/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15名民主派議員總辭後,立法會剩下43名議員,當中41人屬建制派,非建制派得醫學界陳沛然同熱血公民鄭松泰留任,是香港立法機關自1985年以來,首次進入沒有廣義反對派的狀態,泛民在立會議政監察政府施政的「議會路線」終告失效。

91年立法局選舉,民主派首次在地區直選大勝,圖為李柱銘一家
91年立法局選舉,民主派首次在地區直選大勝,圖為李柱銘一家 (Photo by Post Staff Photographer/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議會路線」始於港英時代

民主派的「議會路線」始於英殖時代,英治百年,沒有多少日子「港人治港」,後來港英政府逐步容讓港人議政:1985年開始立法局選舉,其後1991年民主派首次在地區直選大勝,到1995年民主派人數過半,一度主導香港政壇;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臨立會一度取代了立法局,加上選舉規則大幅改變,民主派頓失主導權,而功能組別制度,更被指削弱了民主派的議政本錢。

港島區陳淑莊、九龍東梁家傑、九龍西黃毓民、新界東梁國雄、新界西陳偉業在2010年1月呈辭引發公投
港島區陳淑莊、九龍東梁家傑、九龍西黃毓民、新界東梁國雄、新界西陳偉業在2010年1月呈辭引發公投 (MIKE CLARKE/AFP via Getty Images)

2010初「五區總辭」

往後日子民主派內部屢次分裂,2009年泛民曾發起「五區總辭」運動,由港島區陳淑莊、九龍東梁家傑、九龍西黃毓民、新界東梁國雄、新界西陳偉業在2010年1月呈辭引發公投,爭取真普選,也是本港出現的首次「總辭」,但當年民主黨並沒有參加。

多年來泛民對總辭成效的意見不一,但近年議會抗爭激化,最終以總辭落幕。
多年來泛民對總辭成效的意見不一,但近年議會抗爭激化,最終以總辭落幕。 (Photo by Anthony WALLACE / AFP)

多年來泛民對總辭成效的意見不一,多數認為要堅守議會、專業議政,唯受近年本土思潮與種種的社會抗爭事件影響,包括2014年的「佔領中環」與去年的「反修例」事件,和平理性非暴力的議會路線也由單純「拉布」拖延草案通過,漸激化為議會內的暴力抗爭,最終演變成,民主派齊上齊落辭職。

相關文章:

中央希望有「忠誠反對派」

輿論就DQ四名民主派議員,觸發泛民全面撤出議會的意見不一,建制派認為做法不智,對總辭決定感到可惜;中聯辦譴責做法為「鬧辭」,而內地《環球時報》評論認為,民主派議員總辭可笑無理,與國家角力決無出路。泛民觀點則認為「一國兩制已死」、「立法會永久廢武功」等等,是「香港民主最黑暗的一日」。

泛民全面撤出後,立法會是否「已死」,是令人值得深思的問題
泛民全面撤出後,立法會是否「已死」,是令人值得深思的問題 (Photo by Miguel Candela/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至於仍留任的兩名非建制議員,則獲港澳辦讚賞「沒有被綁架上『總辭』的戰車」;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就認為,中央一直希望有「忠誠反對派」出現, 民主派若不接受中央的準則,是不可能在香港政治架構立足。

許智峯流亡海外

總辭後,泛民議員各奔前程,有人完全告別議會,不再參選,有人選擇在網上繼續深耕細作,總辭時辭職信最早生效的民主黨許智峯,今天已流亡海外;而由於議會往後不能表現出「一言堂」,建制派也出現了「反對派」或「進諫派」,新近還有剛成立的「香港紫荊黨」參戰,雖然泛民議會路線告終,但議會也並不寧靜。

《回顧2020》

回顧2020年,香港以至國際風起雲湧,新型肺炎蔓延全球,香港《逃犯條例》風波演變至《港區國安法》,美國大選爭議不斷,年內娛樂圈有喜、有悲,請即瀏覽專題網頁,讓我們回顧一起走過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