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團隊通宵解剖鯨屍 兩大傷口深可見骨

城大解剖團隊通宵協助驗屍,發現鯨魚身上有兩個頗大的傷口。   (城大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研究組 facebook 圖片)
城大解剖團隊通宵協助驗屍,發現鯨魚身上有兩個頗大的傷口。 (城大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研究組 facebook 圖片)

昨日(31日)浮屍牛尾海的小鯨已完成解剖,參與驗屍工作的城大海洋動物研究團隊發現,鯨魚身上有兩個大傷口,深及骨骼,可能已受感染。團隊呼籲大眾此後更關心鯨豚保育,因為牠們的生存環境,直接反映人類居住環境的質素。

城大​​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研究組自昨午起通宵協助解剖遇難鯨魚屍體,城大傳染病及公共衛生學系助理教授葛展榮教授及其團隊回覆《Yahoo 新聞》查詢稱,今次在香港水域出沒的可能是布氏鯨或其亞種 Eden’s whale(艾氏鯨),要透過形態學及基因分析才可以準確判斷;而布氏鯨和艾氏鯨在太平洋、大西洋一帶都頗常見。

望港人關注本土鯨豚

根據初步的解剖分析,這條鯨魚的身體表面有兩個頗大的傷口,深及骨骼,有可能受到感染。一般而言,深及骨骼的傷口會大大減低其存活機率。城大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研究組在完成影像解剖後,會把報告交給相關的獸醫團隊作進一步分析。

研究人員仔細剖析鯨魚屍體,相信品種為布氏鯨或艾氏鯨。(城大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研究組 facebook 圖片)
研究人員仔細剖析鯨魚屍體,相信品種為布氏鯨或艾氏鯨。(城大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研究組 facebook 圖片)

葛展榮對鯨魚的死亡感到非常難過,希望今次事件可以引起市民更關注海洋生物。根據紀錄,香港有 19 種鯨豚出沒的報告,當中包括布氏鯨或艾氏鯨。他尤其希望市民大眾關注本土鯨豚,例如中華白海豚及印太江豚(Indo-Pacific finless porpoise)的保育、明白牠們面對的威脅。

團隊並呼籲,希望今次事件能令市民大眾更關心鯨豚的生態和保育,因為鯨豚是環境健康的指標,牠們的生存環境,直接反映人類居住環境的質素。因應大眾對鯨豚出沒感興趣,日後可以更了解鯨豚的分佈、數量,城大希望可以有更多資源繼續研究海洋生物,一起推動保育工作,達致海洋健康一體化。

解剖工作通宵進行,團隊在鯨魚身上發現兩個頗大的傷口。(城大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研究組 facebook 圖片)
解剖工作通宵進行,團隊在鯨魚身上發現兩個頗大的傷口。(城大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研究組 facebook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