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友是敵是友? ——民粹愛國者與中國宣傳機器的分野時刻

減速時刻,當官方批評「極化」愛國者

張學友一開始遭遇的是一個舊劇本。他在給中央電視台錄的祝福香港回歸25週年視頻中,提到「香港這25年經歷了很多,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和「香港加油」,引起一些網民的不滿——「全程沒有提祖國兩個字」,「怎麼的?你這是不滿意啊」。央視也見風使舵,刪掉了這則視頻。

但舊劇本有新變化。此事後續進入更大的公衆視野、成爲輿論事件,主流聲音不是譴責「張學友不愛國」,而是對「張學友不夠愛國被網暴」表達厭惡。事情發酵一輪後,從新聞客戶端、短視頻平台、到微博的評論區,普遍看到的是對「愛國者」的批評——「現在的內地人思想都走火入魔了」、「太敏感了」、「讚美不夠也是罪」。

政治站位一向頗高的《北京日報》(正是兩個月前主動對「極端女權」出擊的黨報),也發聲批評極端化的愛國者:「如今網絡上確有一批人,喜歡拿着放大鏡對別人的隻言片語進行 『道德審覈』。強行關聯、亂扣帽子,憑空製造事端、加劇戾氣。」《北京日報》還把此事跟湖南衛視改歌詞(將鄭智化《星星點燈》中的「骯髒的一片天」改爲「晴朗的一片天」)的事件關聯,稱社會風氣「有時候過於敏感、愛搞極化,是形式主義的『正能量』」。

《北京日報》指出的「愛搞極化」正是最近幾年愛國生力軍的重要特徵,實際上它也曾經有份參與「極化」,黨媒和民粹領袖合作獵巫、引導輿論風向也已經是中文互聯網的常態。這種「極化」現象幾乎沒有被官方點名批評過,多數時候反而會得到權力意志的加持。以明星張哲瀚因靖國神社的合影而被封殺爲例,儘管張哲瀚本人並沒有任何不愛國言論,所有的罪名都圍繞對一張照片的放大鏡式解讀,但《北京日報》當時的評論是「明星不能總以無知爲由踩底線「,更指出要「始終銘記先輩的流血犧牲」,「才稱得上真正的熱愛祖國」。換言之,《北京日報》在張哲瀚事件中要求明星要提高愛國的上限,在張學友事件中則要求網民不要上綱上線,此時明星要守的只是底線。是什麼發生了變化?



-----------

閱讀餘下全文,需要您的小額支持,讓優質內容可以自食其力。

暢讀全站所有好內容?每月只需一餐飯的錢,好新聞,並不貴。

支持我們,請成為付費會員。馬上 點擊 ,與端傳媒站得更近。

原文鏈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20708-opinion-zhangxueyou-hongkong-pinkism/

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misc/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