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體質進補 冬日健食養生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二十四節氣的「立冬」(11月7日)將至,代表冬季來臨,天氣進一步轉冷。大家除多添衣服保暖,還可以飲食養生健體,抵禦寒冬。今日請來彭明慧中醫師講解冬日飲食之道,教大家適當進補,強身禦寒。 文:陳樂怡 圖:星島圖片庫 多吃黑色食物 冬天寒氣襲人,飲食上應如何調節禦寒?中醫彭明慧指可多吃黑色食物,「在中醫的五色學理論中,黑色與『冬』互相對應;於五行理論中,『腎』亦與『冬』相關,因此多吃黑色食物,有益腎及養血散寒的功效。」很多人都愛冬天進補,若按熱底(陽盛)或寒底(陰盛)體質調養,各須注意甚麼?中醫彭明慧表示,冬天雖寒冷,但部分人士因失於調養而易生內熱,因而傷陰,症狀為手足煩熱、夢多少眠、腰膝痠軟、口乾舌燥及頭暈耳鳴等,可進食杞子、山藥、何首烏、天門冬、桑椹子、龜板、鱉甲、黑棗等養腎陰的食材。 中醫學有所謂「寒氣通於腎」,意思是說寒邪首先侵襲人的腎部。加上寒為陰邪,最易傷陽,容易導致尿多清長、夜尿頻、性慾淡漠、怕冷畏寒、四肢不溫、面色蒼白等症狀,所以冬天要保護腎陽,可進食鹿茸、巴戟、黑芝麻、人參、仙茅、羊肉及烏雞等食材。 蛇膳進食宜忌 蛇羹是冬天時令佳餚,有甚麼益補功效?彭醫師指蛇屬性平涼,味甘鹹,其肉含豐富蛋白質,且熱量高,進食後能促進血氣運行,溫暖身體。蛇膽具祛風除濕、清火明目、止咳化痰功效,以冬季質量為佳。選用餓蛇的膽較好,因膽汁在蛇餓時會有較多積累,蛇吃了食物就容易消耗膽汁。 吃蛇進補時,切勿生飲蛇血或生吞蛇膽,因生食極不衞生,或會引發急性胃腸炎和患上寄生蟲病。肝病患者、孕婦亦忌食蛇,因野生的蛇易有細菌和寄生蟲,而且蛇肉行氣活血,過量進食會令胎動不安,影響胎兒健康。 強身參鬚烏雞湯 烏雞是冬日滋補妙品,能行氣活血及增強抵抗力,對血氣不調及畏冷的女士有很好的強身功效。此烏雞湯加入花旗參鬚及杞子等,可補中益氣、養胃生津、清潤而不燥熱。 材料 烏雞 1隻 花旗參鬚 適量 薑 2片 麻油 2湯匙 杞子 20克 米酒 1杯 鹽 適量 水 4杯 做法 將烏雞洗淨,切件。湯鍋倒入麻油燒熱,將薑片爆香,放入烏雞件炒熟,然後加入花旗參鬚及杞子。 倒入米酒煮滾,再加入四杯水,蓋上鍋蓋,以中小火燜煮四十分鐘,以鹽調味即可。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士及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註冊中醫師 彭明慧(Elisa) ST:Sing Tao EP:彭明慧 ST:冬日寒冷乾燥,很多人手腳冰凍,難以入睡,其成因如何? EP:冬季時四肢冰冷問題特別嚴重,中醫學認為「寒」的特性是「收引」,血得寒則「凝」,即氣血較弱者,因冬日人體血管收縮,會導致血液運行不暢。人體氣血不足,不能溫暖肌肉以抵抗外來寒邪的侵襲,因而怕冷。四肢冰冷多屬氣血虧虛,血液無法供應到身體末梢部位,容易導致頭暈目眩,面色淡白。 ST:睡前浸腳可紓緩手腳冰凍嗎?須浸多久?水溫應維持攝氏多少度? EP:以熱水浸腳有助紓緩手腳冰凍,大家可在盆內注入已溫熱的水,把雙腳浸泡,再徐徐加入較熱的水,水溫以攝氏三十七至四十度為宜,浸泡十至十五分鐘至皮膚泛紅及流汗為止,謹記不要逾時,否則會泡走體內分泌出來的油脂,令皮膚乾燥、脫屑和痕癢,甚至引致微絲血管破裂。 ST:冬日何時入睡為宜?應睡多久? EP:古代醫籍《黃帝內經》謂:「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極奪,此冬氣之應,養臟之道也。」由此可知冬天入睡時間應提早,以及可晚起一點,即待日光出來,才從事活動,這樣便可達至避寒取暖、養生養臟的目的。 Tips 冬季健體須知 在寒冷冬天進行運動,有何注意事項,以及進行甚麼運動為佳? 中醫認為,冬天是陰氣極盛、萬物收藏的季節,就人體而言,新陳代謝也相對處於緩慢水平,所以要避寒就溫,保護陽氣,因此應在日照充足時做運動,以免受風寒侵襲而患病。在運動方面,要因應體力來選擇適合項目,體質屬陽虛者可選擇慢跑、太極拳等。 傳統有「寒氣通於腎」之說,而「腎主骨」,腎氣不足便容易令骨骼出現問題,因此冬天亦是骨骼最脆弱的時候,所以平日要加強髖、膝、踝等關節鍛煉,多做拉筋動作,保持適量運動,但謹記避免過勞。 ●冬天寒氣逼人,適當進補能強身禦寒。 ●中醫指冬天不妨多吃黑色食物,如黑褐色的何首烏具補益精血及強筋骨功效。 ●蛇羹能促進血氣運行,溫暖身體,但應按體質進食。 ●多做拉筋動作,保持適量運動,以鍛煉膝、踝等關節部位。 ●冬天是骨骼最脆 弱的時候,須小 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