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博覽館辦陳橋作品展 昔日同事大讚:採訪永遠第一個到場最後一個離開

【獨媒報導】香港著名攝影記者陳橋今年四月初於加拿大逝世,享年96歲。為紀念首代華人攝記,位於中環必列者士街的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辦「緬懷新聞攝影泰斗陳橋先生 鏡頭下香港歷史點滴」專題展覽,展出十多張經典作品。周六(6月1日)的講座有昔日工作伙伴分享與橋叔工作往事,《南華早報》前採訪主任陳家耀大讚橋叔盡責,採訪遠第一個到場亦是最後一個離場,拍攝足球比賽亦「我一定要等場波打完先走,如果走咗場波發生咩事點算呀。」

新聞界行家尊稱為「橋叔」的陳橋,生於1927年,早期在《英文虎報》工作,後來轉往《南華早報》任職攝影記者至1987年退休,期間攝得眾多香港歷史性時刻的新聞照片,包括1967年歷時7個月「六七暴動」、1963年香港苦旱300名僧尼和3,000名信眾在跑馬地馬場誦經、1962年內地難民潮一個家庭被分離等。展覽即日起免費予公眾入場參觀。

位於中環必列者士街的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辦「緬懷新聞攝影泰斗陳橋先生 鏡頭下香港歷史點滴」專題展覽
位於中環必列者士街的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辦「緬懷新聞攝影泰斗陳橋先生 鏡頭下香港歷史點滴」專題展覽

前新聞處前助理處長讚揚「冇架子」

認識橋叔逾50年的政府新聞處前助理處長譚錫揚,指對橋叔的印象是「拎住部Nikon F走遍香港」,為人要好「冇架子」,每次見面都滿面笑容。他指橋叔相比其他攝影師不同,一來經驗較為老到,二來從與政府人員爭執,對方即使不在採訪區拍攝,也不會周圍「撲嚟撲去」捕捉一張相片,正如橋叔所言「好相一張就夠」。

譚錫揚
譚錫揚

昔日同事讚陳橋盡責:第一個到場也是最後一個離場

《南華早報》前採訪主任陳家耀指,當年兩大英文報社《南早》及《英文虎報》競爭激烈,惟從未聽過競爭對手「講佢壞話」。他回想與橋叔最難忘的工作經歷,是一宗龍翔道交通意外,橋叔二話不說拉開車門跑往現場,笑言「佢嗰陣都50幾歲,我仲係後生仔30歲鬆啲,係追唔到佢,走咗10零廿分鐘,去到大汗疊細汗,佢已經跳上跳落去影相,橋叔就係咁嘅人。」

後來陳家耀升為採訪主任,甚少與橋叔一同外出。他提到當時《南早》公司附近有一間士多,是不少記者及攝影師的「country club」,在士多門外「打躉吹水」,橋叔亦不例外。他讚揚橋叔「係一個盡責嘅人」,接一單新聞永遠第一個到場,亦是最後一個離場,橋叔曾表示即使拍攝足球比賽,已攝得一兩張「好相」後亦不會離開,「我一定要等場波打完先走,如果走咗場波發生咩事點算呀。」

陳家耀
陳家耀

行家指橋叔為捕一張相持相機半小時

出席講座者眾,不少人亦分享不同趣事,引起一陣歡笑。參與者JoJo表示曾看過新聞人的口述歷史,指橋叔拍攝示威場面時不喜歡企在警察後面,而是會站在對面,並曾非常「唔好彩」被人圍住打「食咗好多拳」。不過亦因此,橋叔成為《南早》第一個以「跌打」報銷費用的員工。

曾任TVB「星期二檔案」記者的石仔另分享,八十年代末被委派採訪橋叔,最深刻的印象是橋叔右手因為長期手持相機而引致肌肉抽筋。橋叔亦言一身職業病的原因便是因為揸相機,「佢捕一張相,可以揸住個相機半個鐘頭,就係等嗰一刻。」

香港新聞博覽館圖片
香港新聞博覽館圖片
香港新聞博覽館圖片
香港新聞博覽館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