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2023|《獨行的距離》:一位公民記者尋訪記憶之旅

李雨夢將於書展推出記錄文學作品《獨行的距離 - 記錄者的觀察手記》。   (受訪者提供)
李雨夢將於書展推出記錄文學作品《獨行的距離 - 記錄者的觀察手記》。 (受訪者提供)

去年 2 月,俄羅斯揮軍入侵烏克蘭,引發逃亡潮。世界各地傳媒馬上派員採訪,其中一個熱點是與烏克蘭接壤的波蘭城市普熱梅希爾(Przemysl)。人道災難現場,各國記者雲集,包括阿夢。這已是年紀輕輕的她第N次現場直擊國際大事,如果把那一幕幕風火雲煙結集起來,幾乎可以煉成一部 十年全球通鑑。

「其實有很多次都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像柬埔寨大選是出發(大學 Gap Year 東南亞之旅)之後才知道的、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也是居住在台灣那半年間期剛好發生、或是2015年的歐洲難民潮,都是剛好去到匈牙利(畢業旅行)的時候,在火車站外看到大批難民聚集,才去了解發生什麼事,之後才有想把遇到的事情記錄下來的念頭。」阿夢說。

所以,《獨行的距離 - 記錄者的觀察手記》這部著作,其實是一部遊記,祇是作者李雨夢的旅遊喜好與很多人不一樣:「可能是因為有興趣了解的事情太多、對於世界也感到好奇,希望能夠透過親身走訪去了解更多不同的面貌;嘗試不同的旅遊方式,某程度可能也是因為想要為人生增加多些不同有趣的經歷。」

【Yahoo 新聞報道】

米蘭昆德拉筆下的 Tamina 有過這麼一段內心話:「Whoever wishes to remember must not stay in one place, waiting for the memories to come of their own accord! Memories are scattered all over the immense world, and it takes voyaging to find them and make them leave their refuge!] (《笑忘書》第六部〈天使〉)。

大意就是,要守住記憶就不能留在原地,等待記憶自動浮現。記憶散落浩淼的世界,需要出行尋找,把記憶從避難所中拯救出來。

從馬來西亞的雙溪毛糯麻瘋病院的「希望之谷」到緬甸若開邦的寧靜選舉,從印尼峇里島的反世貿抗爭到英國「不滿之夏」的罷工潮,阿夢的觀察,不多不少就是記憶的尋訪與守護。

見證柬埔寨執政黨受挫

2013年柬埔寨大選,阿夢印象特別深刻。當年她開始了Gap Year 之旅,首半年的目的地是在東南亞諸國。「記得抵達了第一站越南之後,在網上看資料時發現旁邊的柬埔寨將會舉行大選,過去沒有在其他國家觀選經驗的我,有了想去柬埔寨觀選的念頭,甚至想為這趟觀選留下一些記錄。」

李雨夢的作品《獨行的距離 - 記錄者的觀察手記》。  (翁志偉攝)
李雨夢的作品《獨行的距離 - 記錄者的觀察手記》。 (翁志偉攝)
阿夢說,好幾次國際大事的採訪,都是旅程中沒有計劃過的「意外」行動。  (翁志偉攝)
阿夢說,好幾次國際大事的採訪,都是旅程中沒有計劃過的「意外」行動。 (翁志偉攝)

當地沒有任何人脈,阿夢在一位馬來西亞朋友的幫忙下,認識了一些柬埔寨的年輕人,也尋找到了一些受訪的對象,讓她得以了解這群年輕選民的聲音。「還記得在選舉當日,其中一個受訪者帶我在首都金邊遊走各個票站,提供了很多的幫忙,也讓我感受到了選舉的熱烈氣氛。」

結果那年柬埔寨的執政黨「人民黨」在壟斷權力數十年之後,面對了首次挫敗,雖然仍然能夠保住執政的地位,但失去了 22 個議席,也是首次在選舉中議席有所減少。「對我來說,這次觀選及書寫記錄,是我第一次嘗試在海外進行採訪報道,算是為後來的經歷打下一枝強心針,也開啟了對國際議題及報導的關注及興趣。」

其後她又採訪了馬來西亞和緬甸等國家的大選。2015年,緬甸舉行了一場歷史性的大選。投票當日,天未亮阿夢就跟隨當地的記者前往投票站,「因為那是昂山素姬投票的票站,所以一早就已經有大批本地及國際傳媒在等候,而且已經有很多選民在排隊等候進去投票。當天各處的投票站都很熱鬧,而在跟選民聊天的時候,都能夠感受到那種渴求改變的盼望。」

2015 年緬甸大選投票當天,仰光中北部巴罕區一個票站,天未光門外就排滿前來投票的人龍。    (受訪者提供)
2015 年緬甸大選投票當天,仰光中北部巴罕區一個票站,天未光門外就排滿前來投票的人龍。 (受訪者提供)
李雨夢曾於 2013 年訪問泰北美斯樂國民黨孤軍後人,旅途中與蔣家寨阿卡族人午飯。    (受訪者提供)
李雨夢曾於 2013 年訪問泰北美斯樂國民黨孤軍後人,旅途中與蔣家寨阿卡族人午飯。 (受訪者提供)

結果昂山素姬領導的民盟獲得壓倒性勝利,「當天有大量民眾湧到民盟的總部外,在他們的臉上,感受到那種喜悅之情」。當年的新聞報道,如今已成為歷史的一部分,而歷史總是有苦有甜。阿夢說:「這是東南亞的民主進程中其中一頁,當時的我對改變是抱有樂觀的看法。衹是,兩個國家後來的發展及倒退,也實在令人唏噓,同時也在提醒我,要走的路還很漫長呢。」

似曾相識的異地歷史

讀到這裏,是否似曾相識?歷史有如一面鏡子,鑑古知今,阿夢在異地旅程中的經歷,好像在我們熟悉的時空裏也曾經或正在上演。寫到在馬來西亞獨立媒體當實習記者的時光,阿夢說:「我在馬來西亞逗留了兩個月,看到一間在威權社會仍然堅守價值的獨立新聞機構,到底是如何與政權鬥智鬥力,在夾縫之中報道真相。」

寫緬甸選舉與學生運動,她說:「在緬甸,學生運動一直扮演着先鋒角色。從三十年代昂山將軍帶領緬甸人民走上獨立之路,至1988年的民主運動,一直都是當權者的眼中釘及憂慮,在獨裁政權底下,學生不被容許成立學生會,視這為培育異議份子的溫牀。」

寫烏克蘭反俄,則有這麼一段:「面對強敵,烏克蘭人每每展現出來的抵抗精神,無論是2013年發起的廣場革命、最終導致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下台,以至如今面對俄羅斯的入侵時,對強權的不屈服,使得『榮耀歸於烏克蘭』的這句口號,如此擲地有聲。」

「《蘋果》採訪經歷讓我重新思考與香港關係」

緬甸觀選之後,阿夢返回香港,在《蘋果日報》任職,成為寫下歷史初稿的一份子。「我很珍惜在《蘋果》的那一段日子,能夠讓我用記者的角色及身位,在前線見證及記錄在這座城市發生的重要時刻,反修例運動、疫下的香港。記者也是人,這讓我重新思考與這座城市的關係及連結,大概也是這樣的緣故,無論這裡如何改變,即使還會出行,仍然會有想要回來的慾望。」

在馬來西亞獨立媒體實習期間,李雨夢常到前線訪攝當地大事。   (受訪者提供)
在馬來西亞獨立媒體實習期間,李雨夢常到前線訪攝當地大事。 (受訪者提供)
2015 年,歐洲爆發來自叙利亞的難民潮,阿夢前赴採訪時剛好遇上匈牙利邊境設置圍網堵截難民。   (受訪者提供)
2015 年,歐洲爆發來自叙利亞的難民潮,阿夢前赴採訪時剛好遇上匈牙利邊境設置圍網堵截難民。 (受訪者提供)

三年之後,2021年,阿夢又再出走,而且獨行到底。帶着記錄者初心赴英工作假期的她說:「在英國的那段時間,除非是本來已經認識的朋友、或者朋友介紹認識的人,基本上我不太跟當地的港人社群接觸。」她解釋,在英國選擇工作,一開始就已經決定不會找當地華人當老闆的工作,「大概是難得去到外地,不想又圍在類似及相同的圈子裡,也希望能夠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多些接觸及交流」。

獨行有時很苦悶,但同時會讓人成長得更快。阿夢在《獨行的距離》的〈後記〉中說:「這是一個旅行者的故事,也是一個記者的成長故事,一路走來是不斷相遇與別離的過程。原來在整理及書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已在不知不覺中走了一大段路,那些在路上的經歷與養分,深刻地烙在我的身上,使我成為今日這個模樣。」

阿夢獨行的距離很遠,她的腳印很多都留在極少香港人踏足過的地方。不過再細讀這部獨行遊記,又覺得她的所見所聞,跟自己成長的家,距離是那麼近。

編按:李雨夢將於今日(21日)香港展展期間出席設於灣仔會展的新書簽名會:

時間 - 7:30-8:30 PM

地點 - 香港書展一樓展館 1B-D16 突破書籍攤位

阿夢與她的著作。   (翁志偉攝)
阿夢與她的著作。 (翁志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