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璧山文物展 陶瓷看中國史

是次展出的文物包括「綠釉刻卷紋塑人像圓孔皮囊壺」。

(綜合報道)中國陶瓷聞名世界,除了具藝術價值,亦蘊含豐富歷史文化,故平日多在博物館及古董店才欣賞得到。不過,Elsie知道,曾璧山中學與藝術收藏團體「昔珍薈舍」合作,舉辦「昔珍璧山中國歷史文物展覽」,同學今日開始,可在校內近距離欣賞數十件珍貴文物,印證中史知識,發掘戰國至晚清時代的歷史故事。 曾璧山中學與「昔珍薈舍」合辦「昔珍璧山中國歷史文物展覽」,罕有地選址該校一樓特別室,展出三十多件陶瓷為主的展品。Elsie早前特地向校長何沛勝了解,原來他認為平日在博物館公開展出的文物,很少以學生為目標對象,故他們未必能深入欣賞,「如在校內展出,便能更有效向同學推廣中國文化。」何校長深信欣賞文物是學習歷史的好方法,全因他亦是過來人,「小時候出於好奇,經常參觀文物店及拍賣行,了解酸枝家具、玉石等古董。最初只被它們漂亮外形吸引,但多接觸便會潛移默化,漸漸對當中歷史、文化產生好奇。」 何校長說,大部分展品由「昔珍薈舍」借出,「該會特地從戰國至晚清等多個中國朝代,挑選各具代表性的文物,讓同學能縱向地看到背後歷史演變。」昔珍薈舍的主席李百貴就同Elsie講,向中學生推廣中國文化是該會理念之一。去年創會後,多位成員開始計畫到學校展出文物,曾璧山中學則是首個合作對象。「與其把藏品放在家中欣賞,不如於學校展出,藉以向年輕一代推廣背後歷史及文化。」 是次展覽從陶瓷切入中國歷史,李主席指,全因其與中史關係密切,「有說『中國』正是從瓷器英文名『China』而來,雖未能證實,亦反映了瓷器與中國的關係。」他表示,挑選展品更重當中歷史文化,更準備了小冊子及大型展板,向同學介紹文物背景。 中國瓷器隨不同朝代經濟、藝術及政治發展,技術及風格各有演變,如今次展出的數件「廣彩」,包括「廣彩花鳥人物大碗」及「廣彩棒槌瓶」。李主席說,「『廣彩』瓷器於清朝生產,顏色及花紋非常鮮艷豐富,記錄廣州與西方通商的歷史。」此外,瓷器亦體現歷代民族融合,如「綠釉刻卷紋塑人像圓孔皮囊壺」,皮製水壺外形,卻是以陶瓷所製。李主席講,皮囊壺本是契丹遊牧民族用品,他們於唐朝與中原交流頻繁,「陶瓷工匠便參考了他們常帶在身上的羊皮製水壺,改以陶瓷製作,一直流傳至宋朝,可說是契丹族漢化過程的產物。」 除了昔珍薈舍借出的展品,曾璧山中學亦有提供學校珍藏供展覽,例如由清朝乾隆修編的《四庫全書》,全套共數萬冊,幾乎收集了中國歷代所有重要書籍。學校收藏的是民初年代的複印版《珍本初集》,更與學校歷史背景頗有淵源。「三十年代日本侵華,有識之士擔心文物被毀,發起複印《四庫全書》。由於時間緊逼,要分批印刷。首批名為《珍本初集》印成後,中國已陷入戰亂,無法繼續,故這套限量的複印本並不多見。」何校長說,《四庫全書》由曾璧山居士購入,即該校校名出處。 原來,曾居士的老師崇蘭居士與梁啟超一樣,師承康有為,「清末時期女性難以入學,但曾居士出身豪門,家族與當時重要政治人物有密切關係。當《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出版時,相信她明白這套書的重要價值,而決定購入。這套書亦未曾公開展出過。」 何校長同Elsie講,希望展覽可刺激同學對中史的興趣,「即使不會即時愛上陶瓷或中國歷史,亦可從中體會中國五千年文化有值得了解之處。」展覽雖然不會對公眾開放,但會於明天起至周五,邀請區內中學參觀,讓更多學生欣賞。 若有任何家長關心的話題,歡迎報料。傳真:2798 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