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黎雜貨店:轉行開展第二人生 開店學習做環保L

隨着垃圾徵費快將開展,或許促使大家更多進行回收。元朗有間「環保黎雜貨店」,它有跟各式各樣的環保團體合作,會幫忙回收廚餘、隱形眼鏡包裝盒、即棄電池、衣服及鞋子,也售賣環保生活用品及本地生產食品,在社區推廣環保生活及「香港製造」。

店主Katie謙遜指自己也是邊做邊學,因此在小店社交平台的每個帖文,定必加上「學習成為一名環保黎」的hashtag,盼望跟街坊在環保路上一步步學習。

<sup>店舖位處大廈商場第二層,人流雖然不算多,但Katie喜歡此位置有自然光照入店舖。</sup>
店舖位處大廈商場第二層,人流雖然不算多,但Katie喜歡此位置有自然光照入店舖。

做個不讓自己後悔的決定

三十來歲的Katie並不是一開始就從事環保相關的工作,相反她從前任職的平面設計工作會衍生不少棄置物。她曾為展覽活動做設計工作,絕大部分展板及裝置在展期結束後都要送往堆填區。她緩緩說:「其實這一行向來都是這樣,但真的落手做時卻發現自己覺得不ok。」她在疫情開始時決定轉變一下環境,在二手衫店和環保小店找了兼職。

<sup>小店售賣不少本地生產的特色食品。</sup>
小店售賣不少本地生產的特色食品。

在環保店舖工作的兩年多,是她很享受的一段時光,因為客人都很友善。而促使她自己開店的轉捩點,是她早前搬了出來自己住。「當我搬出來後,有機會自己選擇用什麼日用品,就會覺得不如選擇好一點的,成份及產地都會成為考慮要素。」其後,她亦想把用過好用的產品推廣給更多人。加上疫情完結時,她目睹租金上漲得很快,就想道:「如果現在不開店,哪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再開?即使只開一兩年,我之後也可以再找全職,但去到40歲的話,可能就不行了。」時機轉瞬即逝,她決定做個不讓自己後悔的決定,不論店舖能開多夠,相信也會成為她人生念茲在茲的時光。

<sup>店舖提供裸買選擇,客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購產品份量。</sup>
店舖提供裸買選擇,客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購產品份量。

多方面推動環保生活

小店積極推動環保回收,跟不少回收團體合作,如把廚餘轉化成堆肥的「零剩研究所」、把二手運動鞋清潔乾淨後再轉贈出去的「波鞋屋」,店舖還成為新界唯一屋苑以外的隱形眼鏡包裝盒回收點。這裏也可以裸買調味料及早餐穀物等,Katie說:「除了減少包裝這好處外,還可以先買少量產品嘗試,覺得好才買大包裝。」

<sup>店主跟不同環保團體合作回收。</sup>
店主跟不同環保團體合作回收。

店裏也有不少香港製造的產品,她說:「我不是盲撐的,我是試過覺得ok才賣。」店裏有售賣環保消毒清潔用品品牌Hyginova、可以回樽的果仁醬、以本地種植咖啡豆製作的朱古力、以本地種植水果製成的發酵茶等等。不少品牌背後,亦代表一些香港人的堅持。

<sup>Katie大推本地製作的芝麻醬及果仁醬,稱讚它們的味道十分可口。</sup>
Katie大推本地製作的芝麻醬及果仁醬,稱讚它們的味道十分可口。

與街坊學習在生活實踐環保

儘管從前在環保小店學師多時,Katie仍覺得自己還有很多東西需要慢慢學習。她曾試過賣黑糖薑,但發現因為潮濕,它們不久就會發霉。她一開始並不懂得要把它們放進雪櫃,都是錯過才知道如何處理,因此她很希望跟街坊在學習環保路上共同成長。來到店舖的客人不少都有共同的理念,很容易就打成一片,開店半年她已跟不少客人做了朋友。Katie會推薦好用的產品,客人則真誠分享使用產品的心得,雙方一起共同學習。

<br><sup>Katie善用自己的設計專長,為小店社交平台帖子畫插畫。</sup>

Katie善用自己的設計專長,為小店社交平台帖子畫插畫。

她亦利用自己的設計專長,製作較吸引的社交媒體帖子,令其他街坊以軟性的方式認識環保及逐步接受,了解到環保不一定就是要過原始的生活。她覺得想實踐環保的話,其實做自己範圍以內的事就可以。「我也會開冷氣和食肉,但現在就買少了很多衣服及飾物。」她相信每人學習做多一點,匯聚起來的成果其實可以很大。

Lai Green 環保黎雜貨店
元朗鳳攸北街11-15益發大廈商場1樓26號舖
𝗧𝗨𝗘 to 𝗦𝗨𝗡 — 1-8pm

撰文:Charlotte
圖片:汐賢、受訪者提供

The post 環保黎雜貨店:轉行開展第二人生 開店學習做環保L first appeared on BetterMe Magazine.

這篇文章 環保黎雜貨店:轉行開展第二人生 開店學習做環保L 最早出現於 BetterMe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