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唔靚真係憑感覺?大腦裡的「審美流暢理論」

每年全球百大最美男女星名單公佈,總會引起大家熱烈討論。大家會為自己心中認為美,卻未有入選的藝人不值。一百個人心中,便有一百種不同的名次。為何人人覺得美的準則都不同,靚唔靚真係全憑一己喜惡?

不知道大家又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眼見旁人對一件藝術品讚不絕口,但自己卻無法共感。又或反之,你覺得美的作品,卻無人認同。只好說句:「藝術嘅嘢,我識條鐵咩!」

越對稱越吸引

唔洗識條鐵,這種情況原來有得解。心理學上有個「審美流暢理論」,意思即是,當我們欣賞一件事物時,大腦越能夠順暢地解讀,我們便越會覺得這件事物美。你可能會問,甚麼是「順暢」解讀?舉個例子,有學者研究發現,越不對稱、越複雜的圖形,大腦處理起上來會越不順暢,人亦會因而無法欣賞。這理論同樣適用於人的樣貌,較為近代的研究指出,臉的左右對稱度越高,便會越傾向被認為美和具吸引力。這亦是為何,有人會透過化妝,去提升左右臉對稱度的原因。

何謂美何謂醜?

然而,不同時代、社會、成長和教育背景、地域與文化,都會衍生一套獨特的審美觀,然後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譬如纏足,便不能為我們所認同了。我們身處的環境、過往的經驗和知識,同時亦會影響我們的解讀過程。

分歧,基於主觀經驗的缺乏。每個人對於「順暢」的定義都不同。你可能知道作品的創作背景;你亦可能能夠把不對稱的線條,連結對自己過往的經歷、感受、曾受的美學訓練;你亦可能因為過往的戀愛經驗,對樣貌美醜,有自己的偏好,並不能一概而論。所以下次有人不認同你認為美的事物時,你可以大聲講一句:「你經驗唔夠我多!」(哈哈)

有點難度才美麗

後來又有學者提出「審美流暢理論」的改版——「愉悅─興致的審美模型(Pleasure-Interest Model of Aesthetic Liking, PIA Model)」。此理論認為人觀賞作品前會有預設的期望,當看到實際作品於自己想像有落差時,大腦同樣會產生不流暢感。但若然從頭到尾都流暢,人們又會傾向覺得無聊(啊!麻煩的人類啊!)。所以最好是有適當的不流暢感,經過細思和聯繫自身經驗後,能夠順利解碼,便是最讓人覺得賞心悅目的作品。

美,到底是否有客觀標準並不重要。你有你觀點,我有我態度。尊重別人的看法,同時忠於自己的判斷。這樣美,才能夠多樣。

願大家都能發掘你所贊同的美。

撰文:Ali
圖片:unsplash

The post 靚唔靚真係憑感覺?大腦裡的「審美流暢理論」 first appeared on BetterMe Magazine.

這篇文章 靚唔靚真係憑感覺?大腦裡的「審美流暢理論」 最早出現於 BetterMe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