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成年青醫生過勞 工時長逾每周65小時
醫生在我們受傷患病時伸出援手,但當他們面對精神壓力時,又有誰來治癒他們?香港醫學專科學院於2019調查514名香港年青醫生的心理狀況,逾七成受訪醫生工作過度勞累,更有兩成受訪者出現抑鬱症狀。*本港近年公營醫療人手流失率急劇上升,原因包括移民潮、醫生退休、轉投私人執業、行政工作量大、管治文化等,2021/22年度醫管局全職醫生的流失率更高達6.9%,當中放射科及麻醉科醫生的流失率最高,達到13.6%及10.6%,相較前年增幅逾兩倍。在這情況下,最新的施政報告提出強制醫護人員需在公營醫院服務一定年期的建議,可能令想入行的醫護卻步。一直在前線為市民服務的醫生,在高壓的工作環境可以怎樣調節壓力?情緒健康上有甚麼地方值得留意?
醫生人手嚴重不足 疫情期間壓力「爆煲」
每千名人口的醫生數量 | |
挪威 | 5.09 |
英國 | 3.03 |
日本 | 2.6 |
中國 | 2.36 |
香港 | 1.9 |
目前香港每千名人口只有1.9名醫生,比例數字遠遠落後於歐美等先進經濟體。換句話說,本港需要增加超過一萬名醫生才達到3.4的建議比例。現時公營醫院的前線醫生每周工時平均高達65小時,人手嚴重短缺。而公營醫院的病人數目在2008到2017年間的增長,幾乎是公營醫生的兩倍。疫情下情況更為嚴重,患者太多,床位不夠,加入Dirty team 的醫護甚至無法與家人朋友見面。人手不足下醫生on call(當值)連「踩」30至34小時、護士瘋狂「追更」,只能夠犧牲自己的休息和食飯時間完成工作。醫生長時間日夜顛倒地工作還要處理如做手術等極費神的事情,難怪醫生過勞情況如此嚴重。
到達情緒臨界點 壓力下情緒易崩潰
醫護如未能好好調整壓力,有機會到達「情緒臨界點」,除了影響工作表現,嚴重者更可能會大大影響應付日常生活的能力。
情緒崩潰前,一般都會有不同徵兆,即時尋求協助可大大減輕壓力所帶來的影響。
如何得悉自己的情緒狀況?
情緒上:
感覺緊張、擔憂、害怕,例如接到需要當值的訊息時突然感到緊張。
感覺不滿、憤怒、情緒飄忽,容易忟憎及發脾氣,在病房內容易被病人或其他同事的行為激怒。
感覺到一定程度的無力感和乏力,照顧病人時提不起勁,面對生命離逝時比以往較容易觸發負面情緒。
生理上:
工作或想起與工作有關的事情時身體無故出現心跳加速、流汗,手震等徵狀
睡眠困擾(如失眠、嗜睡、半夜紮醒、發惡夢等) 、會經常感到疲倦,睡多久也沒有精神。
繁忙的工作而飲食不定,引起腸胃問題,如便秘或腹瀉。沒有胃口或狂吃,引致體重急劇改變。
行為上:
會傾向逃避有壓力的地方,例如拖延至最後一刻才進入醫院 / 病房、開會、寫醫療報告等,甚至會自我疏離,避免與同事接觸。
對事情失去興趣,例如原本能細心聆聽病人或病人家屬需要也變得無法提起勁。下班後亦沒有動力做以往有興趣的事。
想法上:
會覺得自己對事情失去控制,例如無法控制對病人、同事或家人朋友的反應,和自己的情緒行為。
難集中精神做事或會覺得自己自己無法完成事情,例如每天都有大量事務需要處理,無法有效組織管理,目標執行上較為困難。
專業輔導與你共度難關
情緒只是一個提醒你身心狀態的指標,由於每個人對於忍耐及抵抗壓力的程度都不同,因此每人的情緒臨界點亦會不同,沒有一個特定的標準。
若你的情緒已經到達臨界點,尋找專業的心理輔導服務,可以幫助你為情緒尋找出口,重拾工作的動力。
心理輔導是一個讓你能更認識自己及成長的過程,輔導員透過積極聆聽個案的需要,為你提供安全而非批判的環境,讓你可在輔導過程中暢所欲言及表達情緒。輔導員亦會幫助你重新整合自己的身心資源 ,從而對舊有事情有新的洞見及看事物的新角度,並建立心理抗逆的能力,幫助個案日後面相對難題時,能以自己已有的心理資源去面對問題。
註冊慈善機構ReSource人際輔導中心一直為大眾提供專業、保密及可負擔輔導服務,現時推出為醫護人員度身訂造的「醫護資助輔導計劃」,首3小時輔導費用總共$60,隨後節數為$300起。為配合醫護人員輪更需要,服務更擴展至星期一至星期日不同時段,非辦公時間亦可預約輔導員。
如果你想和輔導員傾訴,歡迎致電2523 8979 或WhatsApp 6489 4824 了解詳情。
注:此情緒健康知識由人際輔導中心輔導員 Kitty NG 吳琳琪提供。
*資料來源:《香港醫學雜誌》 「香港年青醫生工作過度勞累和身心健康的全港橫斷面調查」, 2019
Powered by Merc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