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 翁狄森

著名珠寶設計師、名模蔣怡的丈夫翁狄森(Dickson),早年創立珠寶品牌「YEWN」,拿手好戲是將中國藝術文化的概念,注入珠寶,曾獲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Michelle Obama)、林青霞、朱玲玲和劉嘉玲等青睞。 為豐富自己的創作靈感,Dickson早在十多年前已開始收藏古董首飾、飾物,至今珍藏五代十國、元、明、唐、清朝等的作品逾百件。「我不是戀物狂,只是當玩具收藏,不會得閒抹吓,出發點只是為創作,價值五萬元以上的會考慮吓,廿幾萬的就會同人以物易物,當時四十萬的遼國香囊,我用四件貨就換了返來。」 撰文☆俞倩欣 攝影☆梁比利、蔡豪 設計☆李浩然 Dickson認為每個朝代的文物,各具特色,「個個朝代都有精髓,元朝好淒美,最後被滅,好多作品玩這種情懷;清朝多傳統文人,較多書、畫;而明朝民間風味重;唐朝好多是歌舞昇平,好難講最鍾意哪個朝代。」 以物易物 Dickson強調收藏古董,只為啟發自己的創作靈感。他旗下品牌的珠寶,是以古代宮廷御用珠寶工匠的作品為設計藍本,傳承中國藝術和文化。近日他將個人收藏的博物館級中國首飾,與自己設計的珠寶聯展,由現在至十五日在中環店內舉行。鍾情中國文化的他說:「傳承好重要,有以前才有今天,全世界的設計師,無一個是無文化背景,中國人做西方設計一定不會成功,好似找外國米芝蓮廚師做小籠包一樣,笑爆嘴啦!我阿媽做得好食過佢。」 為了增加靈感,Dickson開始四出收集古物,他稱在世界各地都有渠道買到中國的古物,「行內的買家和賣家不多,基本上全部認識,有貨就會通知我。最鍾意是遼國的香囊,用金和瑪瑙造,我用四件貨換返來,當年價值四十萬,兩年後升值到一百五十萬,個鬼佬明益我!之後我設計了香囊系列,我的收藏與我設計的珠寶,是可以古今對話。」 在現今社會,以物易物的方式,已經匪夷所思,Dickson的買賣古董圈子裏,交易手法一樣停留在古代,只需跟賣家口頭上講聲,可以先取貨後找數,大家只講個信字,他搞笑說:「唔使簽單,講句就得,阿乜乜都好似未找數喎!」 清代點翠留金髮飾,呈現花和飛蛾形態,手工相當精細。 ▲▲清朝中葉的摺扇,用上複雜和繁瑣累絲工藝,描述宮廷的生活,是Dickson的比利時朋友割愛出售,「清朝出口貿易發達,一個商號可以出口一萬把扇,做扇的商號,多到嚇死你,好似Hermes咁,運到歐洲炒賣,傳教士會幫手做團購搵外快。」 遼國時期的黃金瑪瑙香囊,他以四件珠寶以物易物換取,當時約值四十萬,兩年間升至一百五十萬元,「香囊用來放沉香,隨身攜帶,以前噴香水好低俗的。」 ▲清朝的龍頭黃金累絲簪,「當時只有宮廷皇族先可以用龍,是宮廷妃嬪髮簪,十幾年前,個行家見到好靚,專登拎畀我買。」 清朝十八、十九世紀的玳瑁盒,在東京拍賣會投得,長壽鶴可以郁動,Dickson欣賞其手工和古韻。 珍而重之 Dickson將一件件的古董用盒或膠袋入起,並逐件拍下照片,分門別類,將年份、名稱等資料,記錄在電腦,大部分存放在貨倉,他笑說:「當然是愈貴愈鍾意,為何古董可以值錢,因為歷經災難仍可保留完整無缺。首飾最易逃跑,寶石好難留世,因為易招殺身之禍,賊會搶。它們有靈性,希望找到好主人。」 Dickson的父親是白手興家的鐘表商人,母親經營珠寶生意,喜歡收藏古董工藝品,耳濡目染下,Dickson亦對此產生興趣,「九、十歲開始接觸,但以前無錢買,至○一年才開始收藏,第一件是清朝的累絲髮簪,最初是為了放在舖頭飾櫃做裝飾而買。」 以為Dickson會和太太蔣怡(CoCo)分享古董經,他卻冷冷的一句:「唔使啦!這些不需要交流,CoCo應該不知我收藏古董,她無興趣。」將來會留給女兒翁容做嫁妝嗎?豈料他說:「千祈唔好,她未必識欣賞,古物自然會搵到新物主,好過傳給女兒,我無必要谷她藝術,讓她自由發展吧!其實賣出去是好的,搵到知音人,到我肯賣的時候,都唔會平得去邊,哈哈!」 ▲Dickson推介有興趣的讀者可閱讀最具權威的中國古代首飾參考書,由國家級研究員楊之水撰寫,故宮出版社出版。 ▲Dickson創作的御寶劍系列頸鏈,左是18K黃金和白金,鑲嵌白金、鑽石、綠松石和珊瑚,$66,800,右是天字十七號寶刀頸鏈,18K黃金及白金,鑲嵌白玉和鑽石,$228,000。 ▼爪哇宮廷的劍,由比利時收藏家割愛給他,「當時伊斯蘭的文學和科技好勁,文化的貢獻好大。」 清末黃金累絲鑲碧璽衫針,約三十多萬元,「花和花瓶是寓意吉祥,花開富貴,平平安安。」 ▲明朝的累絲蟾蜍髮簪,蟾蜍是吉祥賜財的祥瑞動物,一對髮簪共花五十多萬購入。 南宋菊花形的金耳環,反映當時文人當道,溫文爾雅,Dickson以$30,000買入。 ▲元代的金鑲嵌紅寶石、綠松石耳環。元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朝代,設計上帶有少數民族的特色,他以$25,000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