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具地域性 變異速度快 獸醫:難研疫苗應對

【on.cc東網專訊】非洲豬瘟在1920年代於肯亞發現至今,仍然沒有抗生素或疫苗可應對。獸醫指該病毒有具高度傳染性,可長時間存活在食物、廚餘、泥土,衣服等,即使變成加工腸亦會殘留。雖然豬瘟對人類不構成食物安全威脅,惟豬隻一旦接觸或進食受感染的食品便會感染,早年醫界曾嘗試研發疫苗應對,礙於該病毒有地域性,不同品種有不同抗體,變異的速度較快,導致難以研發,現行唯一杜絕的方法是大規模宰殺以控制疫情。

根據食物安全中心資料顯示,非洲豬瘟可在豬隻之間經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豬隻受感染後需時約4至19天才發病,但病毒可在病徵出現前兩天已開始傳播。病毒會經所有分泌物,例如唾液、淚水、鼻涕等,以及尿液、糞便等排泄物排出。獸醫黎昌生指,豬隻感染後會產生高溫,發燒,其後便會無胃口,手腳會有皮下出血,呈現藍紫色。

2018年內地遼寧省瀋陽市首次爆發非洲豬瘟,超過32萬頭豬被宰殺以控制疫情,黎指,不排除本港豬瘟由內地傳入,因為豬懂得游水,而兩地僅差距一河之隔。不過,除了豬隻直接傳播外,野豬進食受感染的加工肉、豬場負責人不為意採以受感染的廚餘餵飼豬隻等亦可促成傳播鏈。黎昌生指,宰殺是唯一杜絕方法,據他了解,過去大規模宰殺豬隻後,漁護署會有火槍進行消毒,直至檢驗不到病毒後才可開放豬場。

【更多即時新聞詳情請上東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