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及威院引入「低場磁力共振」更快辨別病人是否「缺血性中風」

中大及威院引入「低場磁力共振」更快辨別病人是否「缺血性中風」

中大醫學院與威爾斯醫院引入「低場磁力共振」新技術,可協助腦神經科醫生在9分鐘內,辨別出病人屬於「缺血性中風」即腦血管栓塞,抑或「出血性中風」即腦血管爆裂,以便及早評估與治療。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名譽臨床副教授、威院副顧問醫生馬師浩指出,相對於傳統磁力共振,「低場磁力共振」所需掃描時間較短,儀器佔用空間亦較小,因此可將檢查及治療集中同一個地方進行,做到「一站式治療」,免卻病人在醫院內不同地方接受檢查的等候時間。病人由到達急症室到接受治療,平均可以縮短至20分鐘內完成,較國際指引的60分鐘快。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梁慧康指出,傳統電腦掃描不能分辦病人是否「缺血性中風」,但「低場磁力共振 」技術可以做到,更可推斷出病人中風的時間點,有助醫生把握4.5小時的「黃金救治時間」,為病人進行溶栓治療。

這項嶄新的「低場磁力共振 」技術,由中大醫學院與威院聯同中國卒中學會及北京天壇醫院合作引入,為推展「一站式緊急中風診治模式」研究。威院是全港首個試點,項目為期18個月,目前已為超過20名病人掃描,目標為200名病人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