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理大共研發智能機械腳托

有份研發的教授湯啟宇(中)表示,機械腳托有助病人上落樓梯。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中風患者的足踝關節普遍會無力,令足部無法提起,形成異常步態,增加扭傷風險。中文大學與理工大學共同研發套在病人小腿的機械腳托,內置的感應器,會因應病人實際步姿,提供動力和控制腳部活動,輕巧和安全訓練病人的日常走動和上落樓梯,協助康復。負責研究的教授指,項目已申請專利,將與醫療用品公司合作生產,最快一年後推出市場。 中風人士需要長期作物理治療,來緩解肌肉痙攣和萎縮,以及手腳無力等神經症狀,並通過手腳運動和學習,逐步恢復肢體功能。由中大電子工程學系(生物醫學工程)教授湯啟宇與理大及研究團隊,研發的機械腳托,專為有足下垂的中風患者、踝關節肌肉無力或其他關節問題的人士而設。 湯啟宇指,「中風人士多有足下垂,走路時每舉起腳,皆會因無力而令腳掌在地面拖行或內反,導致步態異常」,例如高胯步或腿往外畫圈等,增加失平衡和踝關節扭傷風險。 他指傳統步行康復療程有局限,其中踝足矯形器只被動支撐足部,限制病人活動能力,「若配合馬達來驅動,儀器體積大,不便攜帶和使用」;而採用功能電刺激技術的電子腳托,則只適合有一定步行能力的病人使用,目前僅三成人適用。 獲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四百萬元研發的機械腳托,適合七至八成病人使用。湯啟宇表示,把腳托套在病者小腿,就如他們的體外骨骼,控制腳部活動;內置的運動和力度傳感器,主動感測病人的步態模式,當中的程式計算,以動力學和運動學步態參數,分析用家的步行意向。「當感應到用家想提腳踏步,機械腳托能即時提供需要的動力,輔助及加強踝關節運動。」 湯啟宇表示,機械腳托能協助病人上落樓梯和日常走動,每周佩戴三至五次的一個多小時訓練,共使用十至二十次便見效,「而且中風後愈早使用,循序漸進多佩戴步行訓練,愈有利康復。」有份研究的理大工業中心高級工程師衛漢華指,腳托骨架以碳纖維製造,設計輕巧並能放入鞋墊和褲內。「不止醫院或復健中心,日常出入也可戴上。」 五年前中風導致右肢癱的黃先生,曾做物理治療一年,但手腳仍難活動。他試用腳托後表示步姿自然,亦較安全,不再易跌倒,對步行和康復有信心。 研究團隊計畫邀請更多病者試用,收集步行數據作參考研究,又指若大量生產,每套腳托成本可低至一萬元,目前亦有醫療用品公司有意投資,盼一年後推出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