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逕山古戰場——登頂盡覽屯門港

九逕山古戰場——登頂盡覽屯門港

(綜合報道) 青山灣畔屹立兩座重要山嶺,其一為青山,別名多多,有稱瑞應山或屯門山或聖山等;其二為與青山東西相對九逕山,此九逕山對港人而言較為陌生,然而史書早有記載,且被稱為古戰場。 地政署出版《新界西北部》郊區地圖,對於九逕山描述是一片空白,圖中亦全無表迹。而大片屬於大欖涌郊野公園西九逕山區,只看到等高綫數字,其地區主山(即九逕山)之北有老虎坑及洪水坑兩大坑,坑水集於坑北中段,分別稱洪水坑水塘及藍地水塘,均冠以「灌溉」兩字,可知其水塘之興建主力為灌溉用途,非食水用。而兩水塘西北山腳下為大片田野,是為屯門區一重要農墾地。建水塘把山水截斷影響農生,故又駁水管限制水塘以輸農家,亦為一解決方法,也許還起着防洪作用,暴雨期不至於因山洪而毁田園人畜遭殃,亦一政績也。 由於九逕山一帶丘陵地帶山嶺特多,坑澗縱橫,河叉交錯且地質頗劣,以沙石為主要結構,造成如青山半島般荒蕪之地,居民幾無,即使旅行者亦極少涉足其地。但清代涉及香港區域的《新安縣志》卻有明確記錄,於卷四《山水略》中稱:「九逕山,在縣南四十里,下臨屯門澳,明海道汪鋐帥土人殲佛朗機人於此。」查九逕山高四百零七米,南坡下臨屯門港,與青山相對屹立,從海面仰望如雙門屹於海濱,如門可通元朗,故有屯門之名以誌其地。 稱為古戰場,實為明朝正德年間,據聞佛朗機人(葡萄牙人)從西洋入侵屯門港,建兵房立標柱,且於正德十六年(1521年)番彝佛朗機假朝貢,佔據屯門海澳,時肆剽掠,使民驚惶不已,朝廷於是派汪鋐出戰,終將佛朗機人趕出澳外,後民立祠以頌汪將功德,即報德祠也。 往登遊九逕山必須有遠足經驗,且以隨資深旅行隊往遊為佳。起步點於屯門新市鎮何福堂校側,即麥徑終點處。登山前首站可順遊鬧市中靜地善慶古洞道教勝地,古洞佔地非廣,但亭台樓閣假山盆景,迷你園林不愧為鬧市中樂園。出善慶古洞右行,於屯門廣場小心過青山道山邊天橋下麥徑終點地圖牌處,傍坑澗入村徑,途左為何福堂學校,稍前為鄉師同學會學校。此段迂迴於果林中村徑上通引水道,步程十五分鐘,路短而𨺗急,不宜急步,否則到引水道時必氣喘如牛,首段辛苦影響其後旅程。向來筆者主張以悠閒欣賞心態行山,更不必為名為利而投身,甚麼競賽或以慈善為名遠足活動,實非真正愛好大自然者所樂見。 到引水道處稍作小休,路橫於前,右往引水道為麥徑走向,取道左行(面對地圖板)即為屯門徑,西北行十分鐘路左有長亭於凸出崗上,是為晨運亭。依正路復上行片刻,留意路右支路,遇支路即右上,兩路均稱屯門徑,只分一段及二段,今取道二段即右入上行傍溪而上。途經晨運區怡心園,此類晨運地出現頗為矛盾,政府認為破壞環境造成危險,市民則自然而然會闢作休息之所,角度有別形成對立,亦非官民之福。 依上行屯門徑放步十五分鐘抵小坳處,路右有涼亭,小息片刻由亭邊山徑續往上行(山坳有路下行通老虎坑水塘及洪水坑),遠處山頂即為九逕山,奇怪的是此一段起為三呎闊石屎小徑竟然直通山頂,可知遊者千萬別急於登頂,雖只五百多米,畢竟已接近太平山那麼高,慢步呼吸均勻地走着,時而回望彼方的青山絕頂,此刻也許令你感覺到何以青山聞名古今,更吸引高僧杯渡禪師卓錫其地。 到九徑山頂為直升機坪,有山火瞭望站,於旱季有人員駐守以防山火。山頂上環望四面八方群山起伏,港灣島外有島,青衣、大嶼山、港島等,極盡海上仙山之美。 山頂午休後取道下山,下山路亦四通八達,其中以取道南下兩脊較為路短,即往山腳黃金海岸為目標,兩條山脊均無特別明顯山徑,全憑行山經驗判斷,因而必須醒目下行,途中每為石堆所阻繞行而下,花兩小時便下達引水道處,左行到發現有支路右下,即依右下公路南出掃管笏村口而結束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