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人】專科醫生佘達明自薦入亞博治療長者 親睹悲慘世界 重燃年輕行醫鬥志
【疫情下的人】搜尋關於亞博的新聞,結果盡是負面報道,長者連續23日冇涼沖、一日接連三長者死亡、家屬與病人失聯多日等,職員更曾向《Yahoo新聞》形容亞博是人間地獄,老人專科醫生佘達明卻自願入亞博館治療長者。56歲的佘醫生行醫近30年,03年沙士期間他效力伊利沙伯醫院,現執業於私人診所。第五波疫情有長者要露宿街頭候診,令他慨嘆本港醫療「慘過印度」,毅然重返抗疫最前線。他親睹亞博館內長者苦況,又表示3名醫生負責照顧300名病人,令他重燃年輕行醫鬥志,佘醫生剖白他的醫者內心世界。
佘醫生上月初自薦加入亞洲國際博覽館(亞博館)隔離設施的外展醫療團隊,他憶述二月時「睇新聞片段見到好多老人家逼滿急症室,甚至瞓喺醫院外面,睇到好心酸」,當時他既難過又震驚,「本來對香港醫療好有信心,但疫情之下我哋慘過印度」。眼見公立醫院人手不足,佘醫生萌生擔當前線醫護的念頭,他到醫管局網站查詢,得知亞博館、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廣華醫生門診都需要外聘私家醫生,身為老人專科醫生的佘達明認為「亞博館專收長者,正好可以用我嘅專業去貢獻」,便立即申請加入外展團隊,記者問到他會否擔心在亞博工作會受感染,佘醫生毫不猶豫答道「唔驚喎!」
亞博上班首天 300名長者僅3人可自行進食
在亞博上班的第一天,佘醫生負責在二號館為長者診症,他形容館內情況非常之不理想,「燈光又昏暗、長者健康又差,300幾個病人入面,得3個可以自己食飯,其他人要用管餵奶」,他親睹有長者被綁在病床上,部份病人缺乏護理人員幫忙轉身和抹身,出現皮膚問題,甚至有爛肉情況。除了生理,病人亦出現情緒問題,佘醫生最深刻的病人,是不願意進食的高齡長者,「去到陌生環境唔開心,望住我扁嘴,唔肯食飯,變返好似小朋友咁」。
經診症後,擁有豐富老人專科經驗的佘醫生判斷,大份部亞博長者對新冠肺炎並沒有嚴重症狀,服用必利痛便可,僅少數人是高燒病人,亦有病人在入亞博之前,「喺急症室等咗好多日,起初少少病,之後身體情況轉差,喺醫院受感染亦唔出奇」,在不適合長者生活的亞博館拖延了多日未能出院,影響長者身心健康。
亞博滯留病人問題嚴重 反思醫療管理失當
佘醫生認為亞博的核心問題在於病人滯留,「好多病人明明七日可以出院,但要住十幾廿日,長者住到走唔到」,他指有部份病人有長期病患、多次中風,生命已到末端,不適合留在亞博館,惟院舍未能及時安排人手接走長者,當局亦未能安排醫療專車,導致長者滯留,但亞博館又沒有足夠人手照顧他們。佘醫生批評社署並沒有照顧長者需要,也沒有處理好與院舍間的溝通,「亞博原意係紓緩公立醫院壓力,但係你畀人入,又唔安排出,最終都係大塞車、逼滿人,幫唔到急症室。」
亞博是本港醫療體制的其中一個縮影,佘醫生反思本港整個醫療管理,認為要用「行政失當」四字形容。他指出,醫管局不時在記者會向公眾表示亞博館「有足夠人手」,但實際上亞博館卻滿是「冇醫療需要、出唔到院嘅病人」,護理人員單是每日照顧病人餵食、大小二便已忙得不可開交,「仲邊有咁多時間定時幫病人轉身?」他認為這反映管理層所談,與前線醫護人員面戰的困境有很大落差,惟身為外展醫生,他沒有渠道向當局反映意見。
倡善用私家醫生設基層治療 對抗第六波疫情
第五波疫情衝擊本港醫療系統,佘醫生指政府所講「抗疫有階段勝利」,他卻完全感受不到。他認為政府應將醫療資源重新整合,考慮與全港私家醫生診所合作,「全香港有幾千個私家醫生,HA(醫管局)半個口罩、半套保護裝備都冇提供畀我哋」,認為當局忽略了私家醫生可作出的貢獻,「政府九成撥款用喺醫院,得一成用喺基層醫療,HA(醫管局)同我哋長期都冇溝通,令部份私家醫生只係自己搵錢、自生自滅」。他認為若當局不改善醫療管理與資源問題,未來一旦出現第六波疫情時,本港隨時再次經歷今波疫情的慘況。
佘醫生提倡設立社區基層治療系統,讓輕症病人「喺屋企樓下已經睇到症」,減輕公立醫院的醫療壓力。相比政府只有18間指定診所可治療新冠肺炎病人,他認為社區的私家診所,更能提供對普羅大眾的醫療支援。「得18間診所,好多人都排唔到。整個app預約,都唔及屋企樓下真係有一個醫生咁幫到你!」
「會幫手直到亞博關門」
現時佘醫生每星期有三次到亞博工作的編更,每更為四小時。要到亞博工作的日子,他要日走三、四場,早上要到中環的私人診所診症,中午吃個簡單午餐,便開車到亞博,「3名醫生要負責為300名病人診症」,下午六時完成亞博的工作後,晚上要到兩間私家醫院為他的病人巡房,行程密集。記者問他會否很勞碌,佘醫生馬上回應說「唔辛苦!反而覺得自己後生咗、節奏快咗,食多咗嘢,每晚一上床就瞓著。」
佘醫生剖白他面對亞博病人時悲喜交集的內心世界,「一方面見到病人係好難過,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仲可以貢獻到」。他更指在亞博面對300名病人時,重拾初出茅蘆的小伙子打拼鬥志,「見到越多病人需要幫手,就越想醫好佢哋、越要衝上前,回想返20幾歲時嘅自己」佘醫生帶著激情地說道。
亞博工作改變了現時佘醫生的日程,但他認為疫情對他最大的改變是「冇得見個囝」,他指已兩年沒見過身在英國的兒子,這兩年由兒子畢業到找到第一份工作,自己也沒法在旁見證。他最希望可以到英國探望兒子,也希望帶92歲的父親去旅行,「有時iPhone彈返啲同爸爸去旅行嘅相出嚟,都會諗仲有冇機會同爸爸去旅行,好擔心日後冇乜機會。」祈求疫情消散、與家人去旅行,是香港人的共同願望,醫生也不例外。
記者在訪問的最後一條問題問道「點解你想做醫生?」佘醫生答出一個標準答案「做醫生可以幫人」,他指中學時曾想過做律師,但比較之下認為醫生可以救人、幫人,故報讀中大醫科。佘醫生的標準答案,令記者想起10年前曾訪問一些會考狀元,所有想報醫科的尖子也是同一個答案,不同的是,佘醫生已用了30年時間實踐出來,「會幫手直到亞博關門,同香港人一齊抗疫到最後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