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十字韌帶撕裂︱運動員舞蹈員惡夢! 筋腱移植手術重建韌帶 中大三階段療法助康復

前十字韌帶撕裂受傷後徵狀包括紅腫及疼痛,同時也有可能會有膝蓋鬆脫的感覺。
前十字韌帶撕裂受傷後徵狀包括紅腫及疼痛,同時也有可能會有膝蓋鬆脫的感覺。

球季今年開始不久,已有多名世界級足球員因前十字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簡稱ACL)受傷需要休息至少半年,又例如姜濤去年也因為前十字韌帶受傷令歌迷十分擔心。有骨科專家指出,需要跳躍及扭動身體的運動,最容易引發前十字韌帶撕裂,即使完成手術,也需要長達九個月才可康復;疫情後市民運動量增加,也令前十字韌帶受傷的個案增多。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吳曦倫接受《Yahoo新聞》專訪時表示,前十字韌帶是一條連接股骨及脛骨之間約 3 至 4 厘米長的纖維組織,負責穩固膝關節。前十字韌帶受傷的成因主要是由碰撞性運動、屈曲過度、膝外內翻和旋轉等動作所引起。其中需要跳動及扭動身體的運動,例如籃球、足球和排球,容易令運動員的前十字韌帶撕裂,受傷後徵狀包括紅腫及疼痛,同時也有可能會有膝蓋鬆脫的感覺,需要臨床檢查再加上磁力共振來確診。

前十字韌帶徵狀嚴重至運動時影響身體平衡,膝頭骹位鬆脫等,就需要考慮做手術。
前十字韌帶徵狀嚴重至運動時影響身體平衡,膝頭骹位鬆脫等,就需要考慮做手術。

前十字韌帶撕裂一定要做手術嗎?

吳醫生指出,前十字韌帶撕裂並不一定需要做手術,須視乎撕裂的嚴重程度,以及會否影響日常生活及運動表現等。受傷後醫生會安排物理治療,加強病人大腿四頭肌的力量,減少膝蓋以至前十字韌帶所承受的負荷。但若徵狀嚴重至運動時影響身體平衡,膝頭骹位鬆脫等,就需要考慮做手術。

三階段治療方法

中大醫學院採用一套全面的治療模式,令病者手術後的康復情況更理想。吳醫生表示,該模式可分為三階段,包括術前、手術期間,以及術後護理。

術前

醫生會和物理治療師合作,協助病人消腫止痛並回復膝關節至正常屈曲幅度,然後鍛鍊大腿四頭肌,減少萎縮的情況。其中做法包括,讓病人接受震動治療 : 病人站在震動機上,直接刺激肌肉組織,減低肌肉流失的情況。大眾可能普遍認為術後才需要做物理治療,但吳醫生說,若要有最佳效果, 術前物理治療其實和術後一樣重要。

手術期間

手術時醫生從病者體內其他部位如大腿筋腱自身移植,以重建已撕裂的韌帶。手術時,醫生會在病人股骨及脛骨各鑽開一條「隧道」,然後將移來的筋腱穿過「隧道」,替代前十字韌帶。吳醫生説, 現時的做法會保留舊韌帶殘端 ,重建新筋腱後,舊韌帶逐漸接合移植的筋腱,這做法可以協助新筋腱癒合得更好。

吳醫生指出,中大醫學院正進行一系列的創新研究,期望提升病人筋腱與骨骼之間的癒合結果,包括利用幹細胞膜和雙磷酸鹽協助骨與韌帶融合,初步試驗成果不俗,希望在不久將來可以臨床使用。

術前:前十字韌帶撕裂情況,醫生會從病者體內其他部位如大腿筋腱自身移植。
術前:前十字韌帶撕裂情況,醫生會從病者體內其他部位如大腿筋腱自身移植。
術後:重建新筋腱後,舊韌帶逐漸接合移植的筋腱
術後:重建新筋腱後,舊韌帶逐漸接合移植的筋腱
利用幹細胞膜和雙磷酸鹽協助骨與韌帶融合,期望提升病人筋腱與骨骼之間的癒合結果。
利用幹細胞膜和雙磷酸鹽協助骨與韌帶融合,期望提升病人筋腱與骨骼之間的癒合結果。
電腦掃描影像顯示,使用幹細胞膜的一組比對照組,不論在股骨(femoral)或脛骨兩端(tibial epiphysis )及 脛骨端和骨幹中間部分(tibial metaphysis)都有更多骨細胞在骨隧道內形成,有助骨與韌帶融合。
電腦掃描影像顯示,使用幹細胞膜的一組比對照組,不論在股骨(femoral)或脛骨兩端(tibial epiphysis )及 脛骨端和骨幹中間部分(tibial metaphysis)都有更多骨細胞在骨隧道內形成,有助骨與韌帶融合。

術後護理

最後就是術後護理,物理治療師會為病人安排療程包括震動治療和鍛鍊病人大腿肌肉,避免因為肌肉萎縮而影響前十字韌帶接駁後癒合的成效。另外,中大醫學院正試驗為病人使用脈衝電磁場治療協助復原,初步數據顯示肌肉流失率減少。

如何預防前十字韌帶受傷

吳醫生表示,疫情結束後,不少市民重新參與運動,令前十字韌帶受傷的個案增多。至於預防方面,吳醫生指除了參與一些高風險運動前要做足熱身外,也提出參加下列運動時須注意的地方:

- 日常多鍛練大腿肌肉。

- 跳起的動作例如跳起爭波時,就要留意落地的姿勢盡量不要雙腳向內

- 避免交叉腳著地及旋轉膝蓋,因為這些動作較容易傷及前十字韌帶。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吳曦倫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吳曦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