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課學業忙 家中無空間 無人陪伴 逾七成兒童運動量未達標

兒童運動量
兒童運動量

適量運動有益身心 ,更有利小孩子發育成長。有調查指出兒童運動時間愈長,其快樂程度和生活狀況滿意度就愈高;但調查亦發現逾七成香港兒童運動量未達世衛標準(每日最少60分鐘中等至強烈強度體能運動),兒童每天所做劇烈和中等強度活動時間中位數分別只有17.1及8.6分鐘。專家建議,當局應藉著維港泳、龍舟邀請賽等體育盛事吸引兒童多參與運動,又指親子運動與兒童快樂程度、生活滿意度呈正向關係,呼籲家長以身作則,多參與和投入運動。

香港小童群益會在今年1至4月透過問卷訪問了801位6至17歲兒童及青少年,了解兒童做運動及親子運動的情況。調查發現,61.8%受訪兒童屬「不活躍」或「低度活躍」,即運動量表現不合格,較疫情前上升7.9%。另有38.5%受訪兒童表示相比疫情前,現時運動的時間有所減少;其中運動7小時或以上的兒童較2018年調查(37%)少近十個百分點(27.3%)。

香港小童群益會研究及發展部主任周珮琪表示,阻礙兒童運動的三大因素分別是「功課/學業繁忙,沒有時間」、「家中空間不足」以及「沒有人陪伴」。

香港小童群益會總幹事劉翀補充,調查結果或與3年疫情,社交距離措施、體育場地設施關閉及體育課取消或以線上進行所致。他建議,學校宜平衡學科學習與體育活動的時間,並適度調節課業及考察要求,令兒童有足夠時間參與運動。他又建議,政府推廣對場地和時間要求較低的新興運動,並且把握大型國際盛事,如維港泳和龍舟邀請賽等,以宣傳運動的益處和樂趣。

兒童運動量
兒童運動量
兒童運動量
兒童運動量

與父母做親子運動 快樂及生活滿意度較高

調查亦發現父母如有運動習慣,有助增加兒童運動時間,改善親子關係。以父親為例,從沒有與父親做親子運動的兒童,其快樂程度和生活狀況滿意度分別為(10分滿分)6.86分和6.75分,遠低於經常與父親做親子運動兒童的8.84分及8.74份。

受訪家長Brian分享自身經驗時指,哪怕自己工作繁忙、兒子需面對考試,他亦會堅持每日安排至少一小時與兒子在屋企樓下玩「三葉球」;建議家長可以嘗試一些新興運動,因相關運動對體能和場地需求較低;「(孩子)溫少啲書,講故事時間縮短少少」,從而抽出時間與孩子做運動。若然不想外出,他建議可以在平板電腦上安裝運動應用程式,在家做運動。

兒子Anson則表示,平時較少機會與父親相處,話題多集中於功課同考試,因此很享受同爸爸一齊運動的過程。

原文刊登於 AM730 https://www.am730.com.hk/本地/功課學業忙-家中無空間-無人陪伴-逾七成兒童運動量未達標/391363?utm_source=yahoorss&utm_medium=refer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