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實現減碳目標 增議價能力 中電港燈首個海上天然氣接收站啟用

海上天然氣接收站
海上天然氣接收站

發電是香港碳排放「大戶」,為支持實現港府減碳目標,中電和港燈3年前起將燃氣發電比例提高至約五成。兩電共同發展及興建建築成本約80億元的香港首個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以增加天然氣來源,提升燃料供應穩定,及採購價格更具競爭力,接收站今年7月投入運作,並接收首批液化天然氣。

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位於香港西南水域(大嶼山南面、接近中港邊界處),有11個導管架結構、9個頂部組件,設施還包括全球最大的浮式儲存再氣化裝置船「紫荊精神號」,船長345米、寬55米,可儲存26.3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容量,長期停泊在接收站,用於接收及儲存定期來港貨船運來的天然氣,並將液化天然氣再氣化。之後天然氣會經接收站的兩條海底輸氣管道,分別輸送到中華電力龍鼓灘發電廠和港燈南丫發電廠作發電用途。

在接收站啟用前,香港天然氣氣源由內地氣田經海底管道輸入,當中一條長達780公里;亦有來自西氣東輸二線,經由深圳大鏟島再經管道輸入香港的發電廠。李德明指,接收站啟用後,兩電可直接從液化天然氣國際巿場採購液化天然氣,有助提升發電燃料供應的靈活性及穩定性,增加洽談合約的議價能力;即使西氣東輸的支管有需要暫停維修,亦能透過接收站補給天然氣。

接收站是香港首項同類設施及大型離岸基建,也是華南海域首個海上設施,加上施工期間遇上世紀疫情,面對極大挑戰,李德明指,設備及零件分別從全球約20個國家採購,兩電無法派人到場視察,加上管理工作繁複和難度。幸整個團隧努力,及來自不同海內外和本港工程師合作終於完成。

海上天然氣接收站 李德明 郭浩駿
海上天然氣接收站 李德明 郭浩駿

有份參與工程的港燈工程建設科項目工程師郭浩駿在施工期間,長達1個半月留宿船上,經歷農曆新年及情人節,但因當時正值鋪設海底氣喉,每日要24小時不間斷監察和匯報,他與另一名工程師每12小時「接力」輪班。他憶述除工作上挑戰外,亦要面對難測天氣,「遇上大風浪,整艘船會搖擺,櫃桶自動打開閂埋,好似睇恐怖片」,經驗難忘。慶幸有這個難得機會,加強了專業工程知識外,亦豐富了與不同人和部門溝通技巧及創新解難的能力。

原文刊登於 AM730 https://www.am730.com.hk/本地/助實現減碳目標-增議價能力-中電港燈首個海上天然氣接收站啟用/408277?utm_source=yahoorss&utm_medium=refer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