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傳媒無懼威權 電視台雜誌靠深度調查報道 贏口碑獲盈利

請支持《眾新聞》,成為訂戶

 「無國界記者」最新發布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排名,南韓全球排行第41位,是亞洲地區中排名最高 (香港排第73位)。然而,過去10餘年,在前總統李明博及朴槿惠政權下,南韓主流媒體受威權政府、大企業操控的情況嚴重。在那段新聞自由的黑暗歲月,有少數敢言媒體拒絕跟隨主旋律,憑深度調查報道闖出一條活路。其中,電視台JTBC鍥而不捨追尋世越號沉船真相、獨家揭發朴槿惠「親信干政」風波,羸得公眾信任,收視率大增,廣告收入也隨之上升,業務成功轉虧為盈。每周出版的雜誌《Sisa-In》敢於批判政府和大企業,曾報道三星涉嫌行賄朴槿惠,因口碑也錄得盈利。

現任總統文在寅上台後,南韓社會逐漸開放,JTBC與《Sisa-In》在同行激烈競爭當中不斷求變,嘗試貼近網絡文化,以新方式報道新聞,持續發揮第四權的威力。

崔順實干政風波,令朴槿惠被彈劾下台。及後人權律師、前政治犯文在寅上台,南韓的新聞自由得到改善。美聯社圖片
崔順實干政風波,令朴槿惠被彈劾下台。及後人權律師、前政治犯文在寅上台,南韓的新聞自由得到改善。美聯社圖片

電視台JTBC:獨家揭親信干政 收視率倍增

在南韓,有超過20個大大小小的電視台,有覆蓋全國的,也有服務地區的;一些是提供新聞資訊及娛樂節目的綜合電視台,部分則專門製作娛樂節目。全國綜合型電視台中,向來以KBS、MBC、SBS為三大台,惟近年JTBC憑出色的新聞報道突圍而出,收視持續領先於MBC及SBS,僅次於KBS。

JTBC前身是1962年成立的TBC電視台。1980年,全斗煥獨裁政府為控制新聞機構,推行「言論統廢合」政策,強制私營媒體停刊、停播,或合併入國營媒體,TBC因而停播。直至2011年,TBC在《中央日報》(JoongAng Ilbo)報業集團的支持下,以「JTBC」(在原台名前加上「J」)之名復播。

《中央日報》最初由南韓三星集團於1965年創立。1999年,《中央日報》宣布脫離三星集團,及後公司架構和業務經過多次改動,《中央日報》及JTBC目前屬中央傳媒集團旗下,由洪氏家族持有。洪氏為南韓大家族,在政商界均有影響力。集團現任會長洪錫炫為南韓前法務部長洪璡基長子,曾任韓國駐美大使。洪錫炫妹妹洪羅喜是三星集團會長李健熙的妻子,另一妹妹洪羅玲為南韓前國務總理盧信永的媳婦,曾任三星美術館副館長。儘管中央傳媒集團不隸屬三星,但與三星關係密切。

JTBC在《中央日報》支持下,於2011年復播。吳婉英攝
JTBC在《中央日報》支持下,於2011年復播。吳婉英攝

李明博及朴槿惠執政的10年,本身是公營廣播機構的兩大台KBS、MBC受到威權政府嚴格控制,其他媒體亦受到官方壓力。政府新聞編採的干預及操控,在2014年世越號沉船事件中可見一斑,當主流電視台跟隨官方指示,報道政府派員「全力營救」以及「全員救出」等消息時,JTBC持續採訪乘客家屬,在船難現場每日跟進搜救進度,積極挖掘沉船背後的真相,揭發政府救災不力,贏得公眾信任。

2016年10月,JTBC時任新聞總監兼主播孫石熙主持的《JTBC新聞室》憑時任總統朴槿惠親信崔順實的一部平板電腦,獨家揭露沒有公職的崔順實持續干預總統工作,及至朴槿惠、崔順實與商界財團之間的不法利益關係,最終導致朴槿惠被國會彈劾、翌年3月下台。2016年10月,JTBC憑《JTBC新聞室》這王牌節目,收視首次超越MBC及SBS,既奠定JTBC新聞公信力,亦改變了原本三台鼎立的局面。據台灣獨立記者、韓半島新聞平台創辦人楊虔豪報道,《JTBC新聞室》憑崔順實干政報道,收視率由4.3%升至超過8%以上,KBS晚間新聞維持在17%左右,SBS及MBC則介乎5至7%。孫石熙去年晉升為JTBC行政總裁,他上月在南韓接受包括眾新聞在內的香港記者訪問時指,以平均收視計,目前KBS領先,JTBC排第二,SBS、MBC隨後。

朴槿惠過去兩年經法庭審訊後,被裁定濫權貪賄等罪成,被判囚32年。美聯社圖片
朴槿惠過去兩年經法庭審訊後,被裁定濫權貪賄等罪成,被判囚32年。美聯社圖片

三星拒落廣告

JTBC記者堅守「第四權」崗位,最終推動社會改變,展示新聞的力量,同時為JTBC贏得公眾掌聲。不過,孫石熙表示,公眾的支持其實不能轉化為電視台的收入,JTBC要賺錢並不容易,過去多年持續錄得虧損,前年開始才稍有盈利,去年、2018年全年錄得盈利70億韓元(約5,000萬港元)。根據JTBC網頁公布的業務資料,JTBC在2013年錄得1,541億韓元(約11億港元)虧損,2016年收窄至620億韓元(約4.4億港元)虧損,到2017年有24億韓元(約1,700萬港元)純利。

孫石熙解釋,JTBC是私營公司,約七至八成收入來自廣告收益,其餘約兩成來自數碼平台收入(例如YouTube)及贊助等。隨著JTBC多條頻道逐步發展成熟,同時收視提升,廣告收益有相應增加。然而,南韓最大的企業、創辦《中央日報》的三星集團,偏偏不會在JTBC落廣告。

孫石熙2013年加入JTBC後不久,JTBC便揭發三星集團打壓工會的醜聞,及後多次報道集團會長李健熙涉嫌召妓等有關三星的負面新聞。孫石熙坦言,除了三星,其他公司都會在JTBC落廣告,這並非JTBC拒收三星的廣告,而是三星不會在JTBC落廣告。他續指,三星是國內最大的企業,它拒絕落廣告,對JTBC而言確是一個重大的損失。

孫石熙坦承,在JTBC製作、發布批評三星集團的新聞時,他已預料有此情況,他始終認為新聞的監察和批評對三星有益,惟三星「沒有作出理性決定」(意指三星透過廣告向新聞機構施壓)。「去年我們沒有三星支持亦有盈利。我們很努力令電視台賺錢,即使盈利不多。」

孫石熙希望JTBC在未來10年發展出自家「獨特色彩」,每當觀眾看JTBC的新聞節目、戲劇、娛樂節目等,會認得出是JTBC的出品。吳婉英攝
孫石熙希望JTBC在未來10年發展出自家「獨特色彩」,每當觀眾看JTBC的新聞節目、戲劇、娛樂節目等,會認得出是JTBC的出品。吳婉英攝

主播簡報、新聞查核、新聞背後分段上載

JTBC不依靠政府、大財團,只能爭取觀眾的支持。然而,觀眾接收新聞的形式、習慣改變,對一眾傳統媒體構成挑戰。孫石熙指,以母公司核心業務《中央日報》為例,訂閱《中央日報》的人數持續下跌,而跌幅大致而國內長者死亡的比率相若,傳媒行業整體亦見此趨勢。他強調,年輕一代並非不看新聞,但他們不會按新聞報道的時間表看新聞,他們會在不同平台上選擇感興趣的部分來看。

 「電視新聞走下坡是全世界新聞業面對的情況,所以我們已走向數碼化。」孫石熙表示,JTBC近年主力發展YouTube頻道,從YouTube錄得少量收入。他表示,以新聞為例,JTBC會將新聞節目分成主播簡報(anchor briefing)、新聞查核(fact-check corner)、新聞背後(behind the news)等部分,每個部分約長3至5分鐘,簡短、明快,適合剪裁上載。JTBC新聞的YouTube頻道成立於2012年,至今有近95萬名追隨者。與此同時,JTBC經營娛樂、戲劇、文化等多條YouTube頻道,其中以娛樂頻道「JTBC Entertainment」最受歡迎,有逾350萬名追隨者。

JTBC正經營逾10條YouTube頻道。
JTBC正經營逾10條YouTube頻道。

孫石熙指出,JTBC亦正嘗試製作不同的娛樂節目及網上內容(digital-based content),例如由JTBC旗下製作公司Studio Lulu Lala剪輯製作、男團g.o.d成員朴俊炯主持的娛樂節目《Wassup Man?》,節目專為YouTube、facebook等平台而設,並不會在電視上播出。在《Wassup Man?》節目中,朴俊炯會到不同的餐廳試食,與餐廳老闆、食客聊天,又會嘗試街頭表演、衝浪等活動,節目以韓文為主,附有英文字幕,廣受年輕人歡迎,YouTube頻道去年5月推出以來,已有超過180名追隨者,當中多段影片都累積逾200萬點閱率,部分更高達650萬點閱率。儘管娛樂內容最為「吸睛」,孫石熙始終寄望JTBC繼續做好新聞,「是新聞令我們成為電視台,這亦區分了我們與其他媒體。」

周刊《Sisa-In》:實驗報道破除偏見 年輕讀者支持

不願跟隨政商主旋律的獨立紙媒,在南韓亦有其生存空間。主打深度調查報道的時事周刊《Sisa-In》,成立於2007年,高峰期每周發行量近6萬冊,經營11年以來,7、8年都錄得盈利。

《Sisa-In》的誕生,可追溯至2006年。那時,時事雜誌《Sisa Journal》記者撰寫了一篇有關三星集團副董事長李鶴洙涉嫌濫權的負面報道,在該期雜誌付印期間,三星集團的公關致電雜誌社施壓,最終叫停印刷機,該篇報道被抽起。事件激起編輯團隊不滿,他們在雜誌社大樓外面搭了一個編輯部,又在老闆家門外絕食,表達編採獨立的訴求。最終,《Sisa Journal》22名編採人員辭職,並獲4,000多名市民捐款逾20億韓元,支持另起爐灶,促成《Sisa-In》成立。

《Sisa Journal》成立於1989年,老闆是報人出身、曾任《中央日報》總編輯的琴昌泰。《Sisa Journal》過往依賴訂戶付費維持收入,經過抽三星報道一役,雜誌的公信力受重挫,讀者大量流失,《Sisa Journal》同年結束營業。

《Sisa-In》總編輯Ko Je Kyu是當年《Sisa Journal》22名辭職的編採人員之一。吳婉英攝
《Sisa-In》總編輯Ko Je Kyu是當年《Sisa Journal》22名辭職的編採人員之一。吳婉英攝

公民社會的力量,一直是《Sisa-In》的生存命脈。《Sisa-In》總編輯Ko Je Kyu指,周刊七成收入來自讀者、三成來自廣告,「韓國人會因為政治取態而買雜誌,讀者主要想看批判政府、大企業的報道。別的媒體不敢報大企業的報道,《Sisa-In》會報。」

Ko坦言,當周刊發表有關大企業的負面報道,相關公司一般都會抽廣告,或者在一段時間內不在《Sisa-In》落廣告,LG、現代等公司的做法都差不多。他提到,《Sisa-In》曾經報道時任總統朴槿惠涉嫌收取三星賄款,在他們籌備報道時,已預計到三星會抗議,而在新聞刊登之後,他們再沒有收到三星的廣告,後來《Sisa-In》憑該報道得獎,而朴槿惠則被捕入獄。

《Sisa-In》憑一篇朴槿惠涉嫌收取三星賄款的報道獲獎。吳婉英攝
《Sisa-In》憑一篇朴槿惠涉嫌收取三星賄款的報道獲獎。吳婉英攝

企業抽廣告尚不致命,讀者減少才顯著打擊《Sisa-In》的經營。文在寅2017年上台後,南韓新聞自由狀況顯著改善,與此同時,《Sisa-In》的發行量卻比高峰期大跌四成,現時每周發行量約3.3萬冊。《Sisa-In》社長Wan Soo Pyo指:「訂戶對我們說:『過去我們盡力支持你們,現在是文在寅政府,我們也要稍作休息。』這很諷刺,但是我們預料到的。」

《Sisa-In》過往以批判南韓政府、大企業的報道贏得讀者支持。吳婉英攝
《Sisa-In》過往以批判南韓政府、大企業的報道贏得讀者支持。吳婉英攝

Ko Je Kyu補充指,面對讀者流失,《Sisa-In》得想辦法,他們從社交媒體、年輕讀者入手,例如在紙本出街後兩星期,將報道上載,透過facebook發布,冀吸引習慣透過facebook接收資訊的讀者。Ko表示,周刊做過讀者調查,知道讀者最多是50歲群組,其次是40歲,接著是30、20歲,「現在《Sisa-In》針對(吸納)20來歲的讀者,希望未來有多些讀者。」

被問到時下年輕讀者是否不愛讀深度報道,《Sisa-In》作為文字媒體吸納新一代可有困難,Ko用例子反駁。他指出,《Sisa-In》最近製作了一個長逾30頁的專題報道,並為該專題推出一個項目網頁(project page),結果project page 成為了20來歲年輕人的話題。

專題關於首爾市內一個叫「大林」的地方,該處有很多中國朝鮮族人聚居,素有「小中國」之稱。《Sisa-In》派了一名文字記者到大林住30天,體驗該區的生活,並與居民進行訪談,另有兩名攝影師間中會到大林拍照及拍片。專題的紙本有詳盡圖文報道,而project page則有影片及互動圖表,兩者相輔相成。

Ko Je Kyu表示,韓國有很多人對朝鮮族有偏見,例如認為他們危險、貧窮、罪案率高等,《Sisa-In》希望做一個實驗報道,並藉專題打破偏見。Ko續指,該專題反應良好,不少20來歲的讀者看了project page後會買周刊細閱。Ko指,《Sisa-In》將繼續作不同的嘗試,探索出路。 

《Sisa-In》推出「大林」的project page,受到年輕讀者歡迎。
《Sisa-In》推出「大林」的project page,受到年輕讀者歡迎。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