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溶性通波仔支架 三年內自然吸收

心臟專科醫生何鴻光表示,可溶性「通波仔」支架的安全性及主要治療功效,能媲美傳統金屬滲藥支架。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心臟病患者愈趨年輕化,本港平均每年有約六千人因而喪命,主要涉冠心病致死。本港三年前起引入可溶性的介入導管治療(「通波仔」)支架,有心臟專科醫生表示,新支架相對傳統金屬滲藥支架,能在通波仔手術後兩三年內在人體內完全溶解並自然吸收,長遠出現血管栓塞等機會與傳統支架相若,適合較年輕病人使用,惟支架會較厚和收費較昂貴。 本港每年有逾萬名病人需進行俗稱「通波仔」的介入導管治療,普遍採用金屬滲藥支架(DES)。不過金屬支架在手術後會一直留在病人體內,長遠或刺激血小板令血塊積累,有機會導致血管栓塞。 自歐洲在二○一一年批准使用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BVS),即由聚乳酸製成的可溶性通波仔支架後,本港翌年引入。 BVS於植入半年後會開始慢慢溶解,兩三年內會完全溶解,並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分被身體自然吸收。 心臟專科醫生何鴻光表示,血管被撐大半年左右便會定形,不用擔心BVS沒功效;再者BVS溶解後不會長留於病人體內,血管能回復本來的彈性,繼續維持正常的收縮及舒張。 何醫生續引述包括美國、中國和日本等地的最新研究指,植入BVS後一年的安全性和效果能媲美金屬滲藥支架,「使用BVS的病變失敗率,即手術後再出現血管栓塞、心臟病發和心臟猝死等,出現心絞痛和需要重建血管的機率,與傳統的相若,均少於百分之五」。 不過,BVS也有限制,其厚度較傳統金屬支架厚近一半,擴張程度亦有限,較難進入較幼細的分支血管;一支BVS的價錢約三萬元,較傳統的貴約兩倍。 現時全球有超過十二萬名病人使用BVS,本港約二千五百人使用。何醫生建議,有較高機會需接受多次通波仔手術,甚至「搭橋」手術的較年輕病人,和需植入多個支架的瀰漫性血管病變病人考慮使用B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