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遭貶損 持續不尋常取消登記

港府指近月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出現不尋常的取消登記申請。
港府指近月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出現不尋常的取消登記申請。

港府與內地正探討建立恒常器官移植互助機制,做法惹來質疑,甚至有市民擔憂影響本地器官移植分配。港府指,留意到網上有個別人士肆意貶損機制,包括呼籲他人取消器官捐贈登記等。截至今年4月,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持續出現不尋常的取消登記,5個月內收到逾5,700宗相關申請,當中逾半是無效申請。當局質疑,有人意圖擾亂名冊的代表性並加重行政負擔。

港府交代,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設立以來,登記人數持續增長,由2009年的45,150人,增至現時超過35.7萬人。衞生署留意到近期取消登記數字有不尋常情況,在2022年12月至今年4月,5個月內取消登記申請共5,785宗,遠較過去數字為高。

但當局指,當中超過一半申請,即2,905宗屬無效取消申請,包括根本從未登記卻申請退出,以及重複取消申請,其中今年2月的單月無效取消登記比率更高達74%。當局不排除少數人意圖擾亂中央名冊的代表性,以及增加政府人員的行政負擔。當局認為有關行徑極為不負責任並予以譴責。

至於同期內2,880個取消登記的有效申請,政府指數量亦較過去高,背後原因多樣,當局重視每個登記,更尊重個人自主決定。可幸是同期新增登記人數為5,091人,名冊數字仍錄得正增長。

漠視輪候器官病人福祉

港府指,留意到近日互聯網上有少數人歪曲器官捐贈的利他奉獻精神,宣揚登記器官捐贈者應審視受惠者身份,甚至呼籲他人取消器官捐贈登記,完全違背器官捐贈的大愛精神,醫務衞生局對此表示遺憾。港府批評個別人士肆意貶損兩地建立恒常器官移植互助機制的積極意義,實為蔑視兩地同胞血濃於水及過往各種無私捐獻互助,以至內地無私捐贈器官挽救本港病人生命案例的事實,完全漠視兩地輪候器官病人的福祉。

政府稱,本港現行規管遺體器官捐獻、分配與移植的法例及機制,按「利他」及「效益」兩大原則而行,而醫衞局及醫管局正參考去年兩地首次跨境器官捐贈移植的成功經驗,正考慮設立第二層互助分配機制。當兩地任何一方有器官捐出,但本地無合適病人接受作移植,無法於本地輪候系統配對,即可啟動機制作跨境配對。兩地部門探討擬議機制,確立一致的技術層面要求、準則及流程,以確保捐贈器官合法、公平、公正,並安全地應用於最有需要的病人身上為原則,期望盡快落實有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