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不再恐同日|50類性小眾旗幟展覽 同志組織:香港恐同情況改善

同志組織「大同 Gay Harmony」今於銅鑼灣東角道擺街頭展覽。
同志組織「大同 Gay Harmony」今於銅鑼灣東角道擺街頭展覽。

今日是「國際不再恐同日」,一眾同志組織舉辦多個活動響應,其中「大同 Gay Harmony」於銅鑼灣擺街頭展覽,展出近50個性小眾類別的彩虹旗。主辦人指,希望展覽可以做好公眾教育,令大眾對性小眾不再陌生,「要做到共融係好難,前提係一定要有認知、認識先」。

文字記者:盧珮瑤

攝影記者:Davies

展覽吸引不少市民駐足觀賞,甚至打卡留念。
展覽吸引不少市民駐足觀賞,甚至打卡留念。

今年「國際不再恐同日」的主題為「共融」(TOGETHER ALWAYS: UNITED IN DIVERSITY)。同志組織「大同 Gay Harmony」今(17日)傍晚於銅鑼灣擺街站,以「性小眾的小眾」為題,展出近50種性小眾的彩虹旗,包括較少見的「間性」(Intersex)、「多性別」(Polygender)、「灰色無性戀」(Greysexual)等,並列出各類性小眾的介紹和由來。總監Francis指,希望透過街頭展覽做好公眾教育,讓大眾更認識性小眾社群,「如果第時你身邊出現一個呢啲光譜嘅人,你起碼會記得我睇過呢啲資料」。

「大同 Gay Harmony」總監Francis指,希望展覽可提高公眾對性小眾的認知。
「大同 Gay Harmony」總監Francis指,希望展覽可提高公眾對性小眾的認知。

同志組織:以前遊行有人用粗口鬧

「大同」2009年起擔任同志遊行主辦單位之一,Francis認為多年來香港恐同情況有明顯改善,「頭嗰幾年搞,真係有人會喺電車上面講粗口鬧,但去到2014、15都已經無晒」。他希望主流媒體讓性小眾有更多機會「被看見」,並以TVB早前以男同志為主題的真人騷《仔仔一堂》為例,「呢啲節目都有機會畀性小眾reach(接觸)到一班平時reach唔到嘅人」。

午夜藍總幹事倪德健亦有到場支持。他指,展覽中所展示的其實是不同性的形式、喜好,「同我哋自己其實唔係咁割裂」,籲公眾支持性小眾追尋自我,「支持性小眾亦都代表支持自己追求性、慾望同做返自己嘅權利」。

關注男性及跨性別性工作者的組織午夜藍亦有到場支持,圖為總幹事倪德健。
關注男性及跨性別性工作者的組織午夜藍亦有到場支持,圖為總幹事倪德健。

「香港口講係好open」

市民黎先生途經銅鑼灣駐足觀賞展覽,他認為展板簡潔清晰,「亦都唔會話太多圖片會令人覺得『嘔心』」。黎指身邊不乏同性戀友人,有感香港性別定型的情況仍然存在,「點解啲電視劇覺得member(男同性戀者)就一定係娘娘腔?女仔短頭髮就代表les(女同性戀者)?香港口講係好open(開放),實際未必」。他希望大眾緊記任何關係中,愛是最重要元素,「任何人都係愛一個人,只係愛嘅形式、關係,隨着時代嘅進步未必再係男同女」。

展覽中展出近50種性小眾類別的彩虹旗。
展覽中展出近50種性小眾類別的彩虹旗。
展板上印有各性小眾種類的資料和由來。
展板上印有各性小眾種類的資料和由來。

「彩虹店家」近150間小店加盟

義工NC、阿Mo和Louis早於上周日(14日)到銅鑼灣派發單張,冀提高市民大眾對「國際不再恐同日」的認識。三人指,雖然同性戀於精神病名單上已剔除逾30年,但香港性/別小眾困境仍然依舊。以今年2月跨性別人士爭取更改身份證性別案件為例,雖然案件勝訴,但入境處仍未開放換證。NC形容當局是「踢一腳先郁一郁」,《性別承認法》更諮詢近10年仍毫無進展。不過阿Mo認為,目前性小眾組織的活動並非只為推動政府,而是公眾教育為主,讓性小眾被看見,「公眾了解唔止係話原來呢個世界有性小眾,而係呢個制度上對我哋有咩唔公平嘅地方」。

義工NC(左)、Louis(中)及阿Mo(右)早於上周日(14日)已率先到銅鑼灣派「國際不在恐同日」宣傳單張。
義工NC(左)、Louis(中)及阿Mo(右)早於上周日(14日)已率先到銅鑼灣派「國際不在恐同日」宣傳單張。

政策停滯,他們仍嘗試在不同範疇團結性小眾。阿Mo為公民媒體《G點電視》總監,機構於去年設立「彩虹店家」企劃,召集本地小店加入支持性/別小眾行列。她指,現有近150間小店加入,包括書店、性玩具店、中醫館、求職平台以及健身中心等,部份於下月Pride Month會為性小眾提供身心靈服務。NC補充指,於2018年香港公共圖書館曾將涉及性小眾議題的兒童圖書放於閉架書庫,現時「彩虹店家」有書店的加入,更能保障公眾認知性小眾的機會。

義工NC早於上周日(14日)已率先到銅鑼灣派「國際不在恐同日」宣傳單張。
義工NC早於上周日(14日)已率先到銅鑼灣派「國際不在恐同日」宣傳單張。
NC披上彩虹旗,並手持白鮮花在街頭派發宣傳單張。
NC披上彩虹旗,並手持白鮮花在街頭派發宣傳單張。

「國際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Transphobia and Biphobia,IDAHOTB)源自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單中刪除。2004年法國人權運動者路易斯喬治汀(Louis-Georges Tins)組成國際不再恐同日委員會,倡議於5月17日設立國際不再恐同日,關注因恐懼同性戀、跨性別、雙性戀等而產生的不公平對待。

本港多個性別平權機構亦舉辦活動響應。跨性別組織「跨青時刻」為醫護人員送上本地製作茶包及咖啡掛耳,表達跨性別社群心意。素來關注性別議題的逸東酒店,與歐盟駐港澳辦事處合辦「Imagining Togetherness」研討會,探討不同性別和性取向的人在華語社會上面臨的各種挑戰;「PrideLab」則於酒吧舉行聚會,讓性小眾分享自身故事。

街站期間,義工派發多張宣傳單張,包括今年11月舉辦的「同樂運動會」。
街站期間,義工派發多張宣傳單張,包括今年11月舉辦的「同樂運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