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榮武:地球暖化對香港以及全球的挑戰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今年初發表第六次評估報告(AR6)的重點,就全球氣候暖化作出詳細評估,人類對氣候系統造成顯著影響,必需正視。
撰文:梁榮武
首先我想回顧一些在今年初,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表第六次評估報告(AR6)的重點:
人類對氣候系統造成影響已是不爭的事實;
自 2012 年起,我們觀察到強烈的暖化趨勢。根據儀器觀察記錄,過去五年 (2016–2020) 是自最少 1850 年至今最熱的五年期;
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部分極端天氣越來越頻密及/或強烈,尤其是極端溫度,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對好幾種極端天氣而言,觀察到的轉變和歸因於人類影響的證據都越加確鑿,特別是極端降雨、乾旱、熱帶氣旋和複合性極端天氣(包括山火)。
我剛才所說的內容概括了全球情況。如果只集中觀察香港,我們發現近年酷熱天氣和熱夜的日數都分別突然提升。酷熱天氣是指最高溫度超過 33°C 的日子,而熱夜則是指最低溫度高於 28°C 的晚上。當我還是個小男孩時,這麼高溫的日子很少見,而且彼此相隔很遠。就酷熱天氣而言,平均出現頻率是每年少於 10 日。
可是,自約 20 年前開始,我們觀察到上升趨勢,情況令人擔憂。實際上,這種日子的數量大幅增加至一年 20 日,30 日,直到去年更有 50 日,熱夜數量亦有類似的趨勢。對於在多數時間都享受舒適室內冷氣環境的大部分人來說,他們可能不覺得這種趨勢值得擔憂。但別忘記,很多其他人要在陽光猛烈的日子於戶外工作,亦有弱勢群體住在擠迫且沒有冷氣的環境,難以在熱夜享有優質睡眠,因而損害健康以及工作和學習表現。換句話說,居住在香港的人並非沒有受到氣候不公的影響。
我們可以從蛛絲馬跡中逐漸看見氣候轉變的明顯訊號,在大家眼前發生的個別極端天氣事件,正正顯示香港出現氣候轉變。
其次,由於全球暖化,香港的海平面在上世紀上升了大約 30 厘米。雖然,有賴香港完善的基礎建設,這在正常情況下不會引致水浸,但仍會增加颱風接近時風暴潮引致水浸的機會。在 2018 年,超級颱風山竹為香港帶來大規模水浸和破壞,這種極端事件估計平均約每 50 年只會發生一次。可是,如果海平面在未來上升 80 厘米,像 2018 年的極端水浸將會每年出現。到那個時候,後果將不堪設想,我們亦後悔莫及。
更令人擔心的是,IPCC 沒有排除可能性低而影響力高的情形,例如平均海平面在 2100 年前上升至 2 米。如果這個情況發生,香港大部分地方以及中國沿岸城市都不再適宜居住,類似過去幾個月在紐約和武漢發生的可怕水浸情況將會經常出現。
我在香港天文台工作了 30 年,肯定看過數千個衛星圖像。從太空望向地球時,我們無法看見國家邊界,這提醒著我們地球是一個整體。 年屆 102 歲的著名環保主義者 James Lovelock 將地球稱為蓋亞,意思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共同界定和維持地球的狀況 ,使其適合地球上的生命居住。在這個生命之網中,我們與彼此互相依存,而作為地球的守護者,我們無法否認自己肩負保護所有生物的責任。
對世界各地的政治領袖和人民來說,我們現在有兩個選擇:一是維持現狀,亦即步向毀滅;另一條路是我們採取必要行動,在未來十年內將碳排放減半。對我來說,應作的選擇明顯不過,希望各位的看法和我一樣。
梁榮武是香港氣象學家,前香港天文台助理台長,在天文台工作近三十年,並在1987年起成為以第一代「天氣先生」,主持電視天氣節目,他目前是香港氣象學會的發言人,推動公眾關注環保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