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記錄】90後走訪港產片經典場景 「相中相」保存消逝的城市光影

90後走訪港產片經典場景 「相中相」保存消逝的城市光影
90後走訪港產片經典場景 「相中相」保存消逝的城市光影
《忘不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忘不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Yahoo 新聞》報道】

提起香港電影,一幕幕經典港產片場面記憶猶新:《嚦咕嚦咕新年財》的古天樂於荔景祖堯邨平台「開枱」打麻雀、張栢芝在《忘不了》穿走於一行行綠色小巴,對鏡頭莞爾一笑、智叔坐在《十年》「本地蛋」中一間雜貨店前等等。四名 90 後電影系畢業生Guy、King、Tom 和 Coco,三年來走訪逾 80 個港產片取景地,成立「映遊舊戲」(@throwbackhkfilmstory) 專頁,將經典電影場景沖曬成相片後,重返現場還原場景,拍攝出「相中相」的畫面。他們希望借這些經典電影場景,帶港人「重遊舊地,重歷港產片」,「電影就等同日常語言、文化,套戲拍嘅都一係喺大家生活地方取景」,盼引起大家共鳴支持香港電影。

然而,隨著時化巨輪的轉動,他們無奈發現即使準確成功找到電影當年的拍攝位置,也未必能夠「完美」還原昔日大銀幕上那一幕場景的地點細節。在快將失去一切前,這幾名年青人正在為這個地方盡力保留多一個記錄。

《十年》「本地蛋」(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十年》「本地蛋」(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夏曉語

有些電影場景,透過街名、附近建築物可憑記憶輕易辨認,但大部分時間,「映遊舊戲」成員均要提前在網上預先做大量資料搜集,包括利用 Google Map 街景地圖確認實景、查看其他電影專頁的文字記錄,又或以燈柱號碼搜尋位置等。Guy 續分享,觀眾以為由周冠威執導的愛情電影《幻愛》場景均取自於屯門,例如屯門碼頭、井字型公屋湖景邨,以鏡頭呈現了當區美景。

實際上,戲中主演劉俊謙和蔡思拖手、接吻的標誌性場景卻原來遠在別區,「大家都以為條隧道喺屯門,其實位置係喺火炭、沙田嗰邊⋯我哋都係嗰陣先知原來隧道係有號碼,同燈柱一樣,都係可以查到個位置喺邊。」他笑說,過往碰壁失敗的例子不下少數,「個地點有機會係,有機會唔係」。

《幻愛》(相片受訪者提供)
《幻愛》(相片受訪者提供)

昔日的舊香港

不過即使成功找到電影當年的拍攝位置,也未必能夠「100%完整」重現昔日電影院中的畫面,「以前好多電影都有公屋景,(依家)一係改建咗,一係拆咗,同埋好多舊電影院都拆咗。」

取景地往往暗藏細節,電影角色挨著的欄杆、馬路的風景,無可避免隨著時間而拆除、改路。相同的座標,景色卻可能已經截然不同,「你去知道係嗰個位,但有啲嘢拆咗、無咗就唔同。」例如《寒戰II》取景的志記鎅木廠在香港經營近半個世紀,亦無奈敵不過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為了城市發展而被清拆。他們亦特意於去年 8 月到訪廠房拍攝「相中相」,為這間碩果僅存的鎅木廠,留下最後的影像記錄。

《寒戰II》(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寒戰II》(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舊香港的城市面貌往往是不少港產片的一大亮點,「拍電影搵場景都係要啱返電影feel,好多時候都係拍舊香港。」King 續說,「以前好多電影都有公屋景,(依家)一係改建咗,一係拆咗,同埋好多舊電影院都拆咗。」他形容,現時許多地方隨著現代發展,都改建得一式一樣、非常現代化,卻缺乏一份具溫度的成長情懷。

「變得好快,係咪所有嘢都要變得咁大呢?成幢建築物拆晒,有啲嘢係需要保存下去,好似我地本身文化如是……所以當我哋去影舊港產片嘅相中相,個對比就會好大,(地方)特色已經唔同咗。」他不禁概嘆道。

然而,有時候新電影也難免走上同一命運,2017 年開拍的犯罪黑白電影《智齒》則為其中一近例,戲中主要場景的廢墟與天台取景於觀塘裕民坊。由拍攝到電影登上大銀幕的這4年間,歷史悠久的裕民坊經歷大型重建工程,一幢幢高樓大廈、新式商場進駐這個舊區。

如同該片導演鄭保瑞於一次映後分享會上提到:「希望以電影將香港的特色或是一些地方紀錄下來,就如裕民坊一樣,當電影上映時,其實裕民坊都已不在了。」

 《智齒》劇中的廢墟和天台均於觀塘裕民坊取景,惟現時已獲市建局收回重建發展。
《智齒》劇中的廢墟和天台均於觀塘裕民坊取景,惟現時已獲市建局收回重建發展。

時代改變 香港電影也在變

八、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當時以古裝武俠、功夫片、和警匪片為主。時至今日,假若被問及心中的經典本地電影,Guy 和 King 立刻斷言,相信許多人的答案都是「上一代的港產片」。但他們觀察到,近年的電影不僅從商業角度出發,題材轉趨生活化,「貼近多咗社會情懷,會想觀眾多啲反思同感受⋯好似由《淪落人》、《黃金花》開始。」

誠然,隨著時代改變,漸多新晉導演嶄露頭角,電影獨立出品,拍攝題材亦變得多樣化,緊扣大家的日常生活或社會議題,例如近期多部新戲:改編自 2013 年「大角咀肢解父母案」的懸疑犯罪片《正義迴廊》、反映基層面對疫情現實的《窄路微塵》,以寄養家庭為題的《流水落花》等等。

《窄路微塵》(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窄路微塵》(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例如我哋被邀請去睇《窄路微塵》首映,佢總結(疫情)呢三年發生嘅事,每一幕印象都好深刻。」看畢後,他們隨即主動向劇組索取劇照,重返昂船洲大橋,拍下劇中角色剛得知母親離世的「窄哥」與單親媽媽Candy 對話的場景。訪問當日,《窄路微塵》上映第 10 週,電影初時未有於社會引起非常大迴響,但於獲得數項金像獎提名後,終於衝破 800 萬票房,「一套好戲就想多啲人睇到,佢哋值得更多票房,更多人入場支持。」

「電影等於城市文化」

在香港出生、成長的他們眼中,電影就等於城市文化,是建立身份認同的重要基石之一,「電影就等同日常語言、文化,套戲拍嘅都一係喺大家生活地方取景。」

Guy 嘆息時代變遷得太快,許多美好且具價值的事物轉瞬間消失,「想提醒香港人呢啲電影喺大銀幕出現過,都係一種共同回憶。」儘管四人畢業後未有做回本行,但他們仍然堅持利用空餘時間營運「映遊舊戲」,King表示雖然愈來愈來媒體、機構逐一結束,另一邊廂又有市民自發設立的專頁,「大家想都可以一齊出一分力做呢件事,好多IG page都記錄緊大家鍾意嘅香港,好多page都一齊保育緊香港電影。」

《賭神》(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賭神》(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嚦咕嚦咕新年財》(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嚦咕嚦咕新年財》(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十萬火急》(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十萬火急》(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