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記錄】IG版主記錄街頭塗鴉 創正能量社區留言版 連繫陌生港人
走在街道上,如果你有細心留意周遭,可能會發現過馬路中間的黃燈箱,以黑色箱頭筆被寫上「我在這等你」;正打算扔掉喝完的珍珠奶茶杯時,瞥見垃圾桶跟你說「乜都試下先囉」;人來人往的天橋上,又有一句字跡東歪西倒的「世界不可愛,但你好可愛」。這些帶點玩味且感性的字句,近年不時在城市不同角落出現,90後建築系學生 Marcus 兩年多前,開設 Instagram 專頁「香港街上觀察」(@hkurbanrecord),由最初發布自己拍攝的街道塗鴉,到現時主要從網民每日十多則的投稿中,挑選較易引起大家共鳴的作品刊登,專頁至今累積逾10萬名粉絲。
「全港最正能量嘅社區留言版」,他在專頁的介紹如此形容自己。一個個陌生人視牆壁、天橋為留言版,以塗鴉作為溝通媒介回應對方,互相安慰、支持,「大家透過筆跡之間互動,我覺得呢種正能量的互動好難係網上見到,但你就會喺街頭藝術見到。」
記者:夏曉語
由社運至疫下新香港 從後巷到天橋
Marcus喜歡漫步於城市中,「我行路唔知點解唔鍾意望住前面,鍾意左望右望,所以可能就易啲睇到(塗鴉)。」由旺角前往尖沙咀,明明可以搭巴士、地鐵,他卻偏愛走路,「我會轉登拉長路線,會避開行彌敦道嗰啲主要道路,例如會專登轉入廟街啲後巷,有時都唔知自己喺邊度。」不過,早期的街上創作多以標籤塗鴉(tagging)、簡單圖形或重複性標誌為主,他笑言:「一開始作為一個 layman(門外漢),可能我無文化修養,其實自己都唔係好睇得明白。」
直至2019年社會運動,民眾走上街頭發聲,高叫口號的同時,他們亦透過塗寫各種標語和符號,表達政治訴求。Marcus 憶述,「當時(大家)創意最好,好有新意,後尾愈嚟愈少。」後來人潮散了,但有段時間街道上仍留下許多具政治意味的字句,內容未必富攻擊性,卻讓人想駐足觀賞:「今生只娶前線絲」、「英國爸爸:你可唔可以唔要香港人 香港上」等。
經歷一段後社運空窗期後,Marcus 留意到塗鴉從以往匿藏於人流疏落的陰暗後巷、難以到達的舊樓天台,逐漸湧現到顯眼的天橋、平日上班上學經過的街道轉角位。塗於牆身、燈柱更多的是一些具詩意、正能量的「貼地」字句,用他的形容詞則是「有啲emo」,但卻更易引起這代人的共鳴,讓大眾「圍爐取暖」,又或為都市人沉悶的一天增添生活的樂趣。它們大多以箱頭筆或原子筆書,就如望向隧道的反射鏡,有人會祝福你「你天天快樂」、碼頭旁的石柱寫上「我地幾時再相見」。
疫情亦成熱門創作主題之一,緊貼港人現實生活,如早期餐廳實施疫苗通行證,有人塗寫「為了和你食lunch,我才打一針」,而隨着疫情放緩,近日一張「COVID仲長過你嘅每一任」的相片更獲近 2 萬人讚好。
實體正能量社區留言版
「無 expect 過會有咁正面嘅engaement,(大家)會安慰翻對方。」
其中一個令 Marcus 留下深刻印象的互動是一個用箱頭筆在牆壁寫上「屌,生日無frd子 ;(」的帖文,結果幾十位網民紛紛留言祝對方生日快樂。「我幾鍾意呢種 positive engagement,like(讚好)都鍾意,但呢啲參與先係 run 呢個 page 嘅重點。」
不過最讓他意外且悸動的是,塗鴉從線上走到線下,真正連繫一群陌生人。
位於九龍仔的某幅白色牆上,有人寫上「許願池」三個字,下面只見有不同筆跡留言:「我想要女朋友/我要發達THX/我想要平安渡過高中生活/我想開心」。這群互不認識的香港人,將聊天室搬到日常生活經過的大街小巷之間,以以筆跡回應筆跡,讓一面冷冰冰的牆增添一份額外的溫暖。
而在石硤尾的後巷處,有人曾放下一行「這裏安靜的讓我自殺」,另一人緊張地回覆「唔好啦,唔好令到呢到唔安靜,同埋享受自己呀!」未久,最初留言的人急忙澄清指是歌詞,「我好好!Thx for your love!」Marcus 補充,「我發現多數寫嗰人都係嗰區生活,如果你comment翻,佢之後見到自己寫嗰個留言被留言,都係一個幾快樂嘅經歷。」
近三年香港經歷社會運動、疫情肆虐,社會氣氛低迷,營運專頁近三年,令 Marcus 堅持「每日一post」的原因正正是這些令人會心微笑的正能量,「香港人好 depress,我有啲 shock 嘅位係啲人會變到咁浪漫。」
「我們只是在裝飾這個城市」
街頭塗鴉常被誤解、負面標籤,甚至與破壞城市景觀畫上等號。
Marcus 卻認為,當城市景象隨著急速發展變得單一化,街道塗鴉只是在裝飾、美化這座城市。他強調,「所有街頭藝術都係表達緊某個想法,講緊自己故事,人性化咁表達大家嘅想法」,並舉例曾看到有網民在內地社交平台「小紅書」分享一張「一理通馬國明」的塗鴉照片,以簡體字反問句子有甚麼含義,「呢啲咪就係要香港人先會明嘅 inside joke,(因為)全部都係我哋寫。」
就如台灣作家李維菁於《老派約會之必要》一書寫道:「只有散步,我們才真正聊天」。
「街頭藝術亦是了解香港嘅一種日常方法,不斷散步、不斷吸收社區能量,更加了解我地身處嘅地方。」Marcus 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