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認識精神健康挑戰 達致平等相處

多認識精神健康挑戰 達致平等相處
多認識精神健康挑戰 達致平等相處

(編按:2023 年 6 月 2 日鑽石山荷里活廣場發生斬人案,一名 39 歲男子在家品店購買一把 12 寸魚生刀,在數分鐘後在同一商場隨機斬人,兩名 26 歲及 22 歲女子身中多刀,送院後均證實死亡。警方調查後發現,男子有精神病紀錄,須定時覆診。案件引發社會對於精神病患者行為的討論,亦有人擔心出現精神病污名化現象……)

歧視其中一個原因是「不知」,我們不認識某些人,不確定性會令我們有恐懼,為了保護自己,恐懼會驅使我們盲目地作出不同行為,歧視則是其中一種。網上流傳一條短片,內容大致是小朋友在漆黑的房間,會怕有怪物、鬼魂或其他恐怖的事,我們只要開燈看清楚,就會知道並沒有什麼可怕,只有我們了解、理解,就會更懂得如何以更友善的方式跟不同的人相處。

要去除「不知」,可以透過教育,增加大眾對有精神病的人的認識,了解何謂精神健康、何謂精神病,學習如何照顧自己和別人的精神健康。教育可說是一個起點,研究告訴我們正面和平等的親身接觸是更有效減少偏見和歧視,透過親身接觸,我們會實在感受到我們都是活生生的人,有不同面向,精神病診斷並不定義一個人,縱然有不一樣的地方,我們也有不少共通點。

在文章開首,我說不知只是歧視的「其中一個」原因,因為「知」然後繼續歧視的也大有人在。以專業污名為例,專業污名是指如精神科醫生、護士、臨床心理學家、社工等對有精神病的群體的偏見和歧視,這裡不詳談,然而,減少歧視除了認知提升,更需要不同環境、政策轉變,才可達致態度和行為的改變。

與其說如何「幫助康復者融入社會」,我會說是「彼此融入」,先不說其實社區是有很多因害怕而隱藏身份的人,別以為有精神病經歷的人離我們很遠,自修讀心理學以來就有不少人向我「出櫃」說有精神健康挑戰,加上不同研究數據,我深信精神困擾是很普遍,尤如流行性感冒。若果有一天所有有精神健康挑戰的人都「出櫃」,大概也就已足夠去除污名,因為你會發現你愛的弟弟、羨慕的舊同學、敬佩的上司、重視的死黨、深愛的另一半,都有可能面對精神健康挑戰的經歷,而這些人依然是你愛的敬佩的、重視的那個人。反過來想想,有精神病經歷的人已經夠努力了,不如我們想想如何「幫忙主流融入不同少數群體」?

漫漫長路,從古至今也會有群體之間的不協調,只願這種不協調和彼此的痛苦可慢慢減少,彼此之間可以有更多明白和理解,更擁抱多元。

 

李昭明(Amanda)

說書人StoryTaler 成立人

臨床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