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聯校研究⎮ 廿六年內將打破 9.7 黑暴紀錄 熱夜更多北部都會勢成重災區

A women walking in a flooded MTR train station during a rainstorm on September 8, 2023 in Hong Kong, China. The Hong Kong Observatory issued a black rainstorm alert on September 7th, marking the first one in 2 years. The sudden downpours triggered flash flooding across the city, including the residential area of Wong Tai Sin, where vehicles were stranded on a highway amidst heavy rain. (Photo by Vernon Yuen/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9.7 黑暴帶來破紀錄的降雨量,但大學聯校研究指出,該紀錄不用再等五百年就會被打破。(Photo by Vernon Yuen/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今年 9 月 7 日深夜,黑色暴雨突襲香港,天文台錄得有記錄以來最高的一小時雨量,政府官員形容是五百年一遇。不過,多間大學聯校研究結果告訴大家,更厲害的黑暴,不用再等五百年,最快 17 年後,香港人就要承受強勁 46%的暴雨。研究並推算,2040 - 49 的十年間,本港熱夜日數會增至 48 日。

港大、中大聯同科大的聯校團隊今日(27 日)發表香港極端天氣與建築環境共同研究成果,團隊結合天氣預報模式與本港城市環境數據,推算出香港熱夜日數未來將會大幅增加;由 2011 - 20 年的 32 日,增至 2040 - 49 年的 48 日。熱夜的定義是當日最低氣溫為 28 度或以上。最長連續熱夜日數的十年平均值亦會由八日增加至約十日,而單次最多連續熱夜更長達 15 日。(見文末附表)

山泥傾瀉、水浸風險大增

團隊指出,熱夜的健康風險更甚於日間酷熱。港大建築學院副教授任超解釋,在持續高溫氣下,長者及長期病患者更容易中暑及心血管不適,導致救護車、急症室的需求增加。而鑑於高密度的城市形態與熱島效應,不同地區所受的暑熱壓力也有差異,其中沙田、屯門、九龍、港島北、港島南和機場更屬熱夜重災區。

圖為最長連續熱夜日數的十年平均值的地區差異,紅色為熱夜連續日數最長的地區,藍色則為熱夜連續日數相對較少的地區。對比較兩個時期的分布圖,可見未來連續熱夜愈來愈普遍,影響地區更廣。
圖為最長連續熱夜日數的十年平均值的地區差異,紅色為熱夜連續日數最長的地區,藍色則為熱夜連續日數相對較少的地區。對比較兩個時期的分布圖,可見未來連續熱夜愈來愈普遍,影響地區更廣。
紅色為熱夜連續日數最長的地區,藍色則為熱夜連續日數相對較少的地區。
紅色為熱夜連續日數最長的地區,藍色則為熱夜連續日數相對較少的地區。

炎熱天氣往往伴隨暴雨。研究指出,極端降雨將會日趨嚴峻,估計 2040 - 49 年間,最高一小時雨量可達 230 毫米,相比今年 9 月 7 日錄得的「五百年一遇」最高紀錄 158.1 毫米,雨量再多 46%。隨着極端降雨更強烈和更頻繁,山泥傾瀉、嚴重水浸的風險也將大增。

未來黑暴將比過往嚴重

中大建築學院教授吳恩融指出,過往公眾或會認為在黑色暴雨警告下仍然可以外出或趕回家,但在極端天氣新常態下,公眾應該更注意保護自身安全,盡量留在室內的安全地方靜候暴雨過去,遠離水浸區域和斜坡。

科大數學系與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講座教授馮志雄亦指出,暴雨破壞力強,洪水、水浸、山泥傾瀉都可能直接對公眾安全及性命構成即時威脅,亦對基建帶來嚴重影響,而且暴雨一般來得急,要準確預報,在科學上仍有限制,更考驗政府防災備災的水平及即時應對緊急災害的能力。

中大建築學院教授吳恩融指出,過往公眾或認為在黑色暴雨警告下仍然可以外出或趕回家,在極端天氣新常態下,應該更注意保護自身安全,盡量留在室內的安全地方靜候暴雨過去,遠離水浸區域和斜坡。   (中大提供圖片)
中大建築學院教授吳恩融指出,過往公眾或認為在黑色暴雨警告下仍然可以外出或趕回家,在極端天氣新常態下,應該更注意保護自身安全,盡量留在室內的安全地方靜候暴雨過去,遠離水浸區域和斜坡。 (中大提供圖片)

團隊建議,政府必須基於最新的科學認知,建立應對各種極端天氣事件的標準和機制,包括定基檢討及更新極端天氣預警系統及相關氣象服務、防災備災標準,例如排洪設施的設計標準。政府亦應考慮將部分臨時支援措施改為常設支援措施,並提供相關社區服務,例如避暑中心。

城市規劃方面,團隊認為,北部都會區和交椅洲人工島項目均需將極端天氣可能帶來的影響納入考慮,包括酷熱天氣對戶外工友造成健康風險或導致建築項目施工滯後,未來北部都會區因高密度建設,可能更易成為城市熱島重災區。

極端天氣源於溫室氣體,研究建議,​​政府應以最新科學數據更新減碳目標及擬訂具體行動,力爭於 2050 年前達致碳中和。企業以至個人亦應積極減碳,包括節約用電、綠色出行及減少廢物。

氣候變化下的香港極端天氣趨勢
氣候變化下的香港極端天氣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