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測得有感地震 下午 1:22 發生於大嶼山

天文台測得有感地震,附圖為天文台 facebook 專頁圖片,與今次地震消息無關。

香港天文台表示,今日(11 日)透過地震網絡偵測到市民報告的本地有感地震。據香港天文台的初步分析,今日下午 1 時 22 分香港大嶼山發生一次 2.0 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 22.27 度,東經 113.98 度附近,即香港天文台之西約 20 公里(即距離香港之西約 20 公里),震源深度約 10 公里。

香港天文台接獲超過十名市民報告,表示感到輕微震動,震動維持數秒。初步分析顯示本港的地震烈度為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的第III (三)度,即室內有感。類似小型貨車駛過的振動。

根據天文台資料,今日(11 日)在大嶼山錄得的有感地震,震中位於梅窩以西、龍尾坑附近。
根據天文台資料,今日(11 日)在大嶼山錄得的有感地震,震中位於梅窩以西、龍尾坑附近。

香港天文台的有感地震記錄始於 1905 年,由 1905 年至 1978 年期間共有 109 次強度不等的有感地震記錄。而由 1979 年香港短週期地震台網投入運作起計算,平均每年錄得大約兩次有感地震。

1918 年地震導致建築物損毀

1905 年以來,香港的有感地震從未直接引致任何傷亡,其中絕大部份的地震烈度為「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的 V(五) 度以下,最高記錄則是 1918 年由距離香港 300 多公里汕頭附近發生的地震所引起的 VI 至 VII(六至七) 度。1918 年的地震令到香港少數建築物的牆壁出現輕微損毀,是有史以來唯一在香港引起損毀的地震。近年香港震感較強的一次地震發生於 1994 年,烈度為 V 至 VI(五至六) 度,震中位於台灣海峽南部。

香港有感地震的震中位置大部分都在香港境外,例如台灣、南海北部、廣東河源及陽江、粵閩交界、北部灣以及菲律賓等。震中位於本港境內的地震只佔少數,自 1979 年香港短週期地震台網投入運作以來,例子包括 1983 年在米埔(1次), 1982 年(2次)與 1995 年(3次)在大嶼山以東海域,2014年(1次)在大欖涌水塘附近,及2019年(1次)在長洲附近,這些境內地震引起的震動均屬輕微,烈度在 V(五) 度以下。

天文台發放的地震資料圖。
天文台發放的地震資料圖。

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林靜芝表示,不排除稍後會有餘震,但或會輕微至人感受不到, 只有儀器可測度。她補充稱,本港並非位於地殼版塊邊緣,與香港最接近的地震帶相距約 600 公里,歷史上亦沒有發生嚴重地震,相信今次亦是斷層引致的微地震,不會有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