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從今以後》探討同志伴侶權益 導演楊曜愷:就算不能改變法律 也可改變思想|Yahoo

《叔.叔》導演楊曜愷相隔5年再以年長同志為主題,推出電影《從今以後》。
《叔.叔》導演楊曜愷相隔5年再以年長同志為主題,推出電影《從今以後》。

【Yahoo 新聞報道】《從今以後》在柏林影展勇奪被視為同志電影最高榮譽的「泰迪熊獎」,更是罕有為香港國際電影節打頭陣的同志電影。電影從一對相守多年的女同志說起,帶出爭產的家庭衝突,亦讓觀眾直面同性伴侶權益問題。導演楊曜愷接受《Yahoo 新聞》訪問時指,電影故事由多個真實同志個案的經歷集結而成。在現實世界,不少個案於伴侶離世後,因家產問題與對方家人反目成仇,有人被迫搬離愛巢,望由電影探討「家」和「家人」的定義。

文字記者:盧珮瑤
攝影記者:Oscar Liu

5 年前,楊曜愷執導的《叔.叔》,探討了年長男同志的議題。如今新作《從今以後》,則以一對年長女同志為主角。

上映逾一周,於其中一場謝票場,有觀眾向楊曜愷說:「套戲都唔係講女同志嘅!」楊在訪問時重提笑道,「成齣戲唔係講兩個女人 fall in love(墜入愛河),可能佢係想睇《嬸嬸》、即係《叔.叔》version two(第二版)」。

「係唔係有血緣嘅人先最親密呢?」

《從》由年長女同志關係切入,講述 Pat(李琳琳 飾)和 Angie(區嘉雯 飾)相守逾 40 年,Pat 於睡夢中猝死,獨遺 Angie 面對 Pat 的家人,卻因後事安排、遺產處理等問題分歧處處。在家庭角力之中,探討何謂「家」和「家人」,「係唔係有血緣嘅人先最親密呢?定係同你一齊咗好耐嘅人先係最重要呢?」

《從今以後》講述Pat(李琳琳 飾)和Angie(區嘉雯 飾)相守逾40年,Pat於睡夢中猝死後,Angie與其家人的關係變化。(《從今以後》劇照)
《從今以後》講述Pat(李琳琳 飾)和Angie(區嘉雯 飾)相守逾40年,Pat於睡夢中猝死後,Angie與其家人的關係變化。(《從今以後》劇照)
導演楊曜愷希望帶領觀眾反思「家」和「家人」的定義。(《從今以後》劇照)
導演楊曜愷希望帶領觀眾反思「家」和「家人」的定義。(《從今以後》劇照)

《從》的故事靈感,來自楊曜愷參加的一場同志遺產權益講座。講者提及 3 個女同志個案,3 位當事人的伴侶離世後,因種種紛爭而與伴侶的家人日漸疏離。楊隨即相約她們做訪談,「我覺得佢哋嘅 case(個案)可以帶出好多嘢,可以講香港嘅 LGBTQ rights(同志權益)、同性婚姻,亦都可以講吓咩叫家人」。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鄧芝珊專門從事女同志研究,她向楊轉介更多相關個案,鄧亦成為《從》的聯合監製。

同志被禁出席伴侶喪禮 免影響家產分配

楊的訪談個案中包括男女同志,以女同志為主:有人被對方家人禁止出席喪禮,為免「未亡人」身份會影響家產分配;有家屬對資產虎視眈眈,「(伴侶)走咗第二日(家屬)就會問『佢唔係有好多名錶嘅?我想佢出殯嗰日帶啲靚啲嘅錶』,就即刻去咗拎;或者問佢啲酒喺邊,想拎去格價」。愛巢更被鵲巢鳩佔,「有啲個案(家人)係直頭搬入去住,一開始用好多藉口成日上去坐,之後出完街返屋企佢哋又喺度,結果佢(當事人)頂唔順要搬走」。

楊曜愷指,《從》故事由多個同志個案集結而成,部分個案比戲中故事衝突更激烈。
楊曜愷指,《從》故事由多個同志個案集結而成,部分個案比戲中故事衝突更激烈。

現實個案故事充滿角力,楊卻不願劇本走向二元對立。戲中 Pat 的家庭有眾多面向,胞兄(太保 飾)對妹妹離世的情感掙扎、姪女 Fanny (廖子妤 飾) 和姪兒 Victor (梁仲恆 飾)的經濟壓力等均成分歧的誘因,「我唔想講佢(Angie)點樣畀佢哋虐待,咁樣個故事好快會變《溏心風暴》,一個好人一個奸人,你一定唔identify(認同)奸嗰個」。他將觀眾置於兩難的局面,提供反思空間,「而家會令觀眾覺得,大家都有難處,都需要嗰層樓,而其實我又知道呢個女人應該住喺度,咁我應該點揀呢?」

模糊之間 女同志較易「融入家中」

《從》被視為《叔.叔》續集,兩部電影同樣以年長同志為主題。楊並非刻意著墨年長同志群體,只源於角色設定的需要,「佢哋應該要 build history together(一起有過歷史),亦都要同對方家人有一段時間關係,變咗(角色)唔可以係 30 幾、40 歲」;以往男同志大多不被家屬接受,反觀女同志較能「融入家中」,變相與雙方家人關係較佳,「兩個女人佢哋會覺得『你哋都嫁唔出,做 roommate(室友)、姊妹、老友啫』,好多時佢哋嘅關係都喺模糊之間,但某程度上大家又 treat(視)佢哋為一對,當咗係一家人,點知有一個一走咗之後,原來佢哋唔係咁樣睇你」。

楊曜愷指,相對男同志,女同志普遍較易被家人接納。(《從今以後》劇照)
楊曜愷指,相對男同志,女同志普遍較易被家人接納。(《從今以後》劇照)

除女主角外,楊對一眾男角亦有仔細考量。戲中有一幕,Pat 的胞兄拜祭後獨站角落哭泣,隨後左右張望、抹乾眼淚才離開,「某程度上係想反映喺父權社會入面,男性都係受害者,父權入面你要好成功、你永遠唔會喊、唔會有弱點」。戲中三個男角均面對養家、成家立室的經濟壓力,「佢哋 3 個都係『唔成功』嘅男人,一個係娶老婆都無本事,或者娶完老婆要屈喺好細嘅地方,日日畀老婆埋怨」。

楊冀透過《從今以後》一眾男角色,反映男性在父權社會中的壓力。圖為飾演Pat胞兄的太保。(《從今以後》劇照)
楊冀透過《從今以後》一眾男角色,反映男性在父權社會中的壓力。圖為飾演Pat胞兄的太保。(《從今以後》劇照)

為香港電影節打頭陣:係好大嘅 step forward

《從》的故事以反思「家」為主軸,也揭示同性伴侶權益和婚姻平權的重要性。資深電影人爾冬陞近日多次指出,電影不能改變社會,只能提出問題。《從》是否有改變社會的想法?

「所謂『改變社會』係點樣改變呢?可能你唔可以即刻將法律改變,但我覺得你可以改變到人嘅思想,令到人起碼由完全不聞不問,到知道佢哋原來要經歷呢啲嘢、有咁嘅問題,都係好重要嘅第一步。」楊曜愷說。

《從》被選為「第 48 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開幕電影,已是改變的萌芽,「呢個係一個好大嘅 step forward(邁進一步),唔會話因為講呢個(同志)議題而唔將佢擺做 opening film(開幕電影),其實係 embrace(擁抱)咗呢齣戲,話畀觀眾知『你唔好用有色眼鏡去睇呀』」。

楊曜愷認為,《從今以後》被選為「第4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開幕電影,已是同志邁進平權的一大步。(受訪者提供圖片)
楊曜愷認為,《從今以後》被選為「第4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開幕電影,已是同志邁進平權的一大步。(受訪者提供圖片)

電影一步步推動思想變革,平權終需在社會結構入手。楊對此感到樂觀,以近日多宗司法覆核案為例,前民陣召集人岑子杰的海外同性婚姻司法覆核案,去年 9 月終審法院裁定岑部分勝訴,給予政府兩年時間確立同性伴侶關係法律框架,「法庭全部都係 on the side of LGBT(支持LGBT),全部都係講緊你唔做就好 discrimination(歧視),政府自己有無 proactive(主動)去做就當然無,但而家佢一定要做」。他認為,即使同志運動在街頭絕跡,法庭將成平權的新路向,「當然永遠係唔夠快,但都係要進行」。

楊曜愷對同志平權前景感到樂觀,認為近年司法覆核案件反映法庭對同志議題的取態正面。
楊曜愷對同志平權前景感到樂觀,認為近年司法覆核案件反映法庭對同志議題的取態正面。